导读: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石山地区人多地少、工农业基础薄弱,帮助农村劳动力走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而要实现转得出、稳得住,进而能致富,则需要政府通过精细化的跟踪服务,帮助务工人员在异地他乡稳定就业。大新县通过在劳务输入地建立服务基地,搭建务工人员与用人单位沟通桥梁,传递信息、协调维权、排忧解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文化活动,做到了农村劳动力输出一批,跟踪一批,稳定一批,形成输出有组织、输入有服务的良好机制。
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湛江党支部开展支部活动
大新县地处桂西南边疆,石山面积占61.8%,丘陵盆地面积占15.6%,是典型的半石山地区,全县拥有农村劳动力19.1万人。因县域产业发展受限,该县自1993年起开始建立异地劳务输出基地,已外出务工9.12万人。其中“大新装卸工”被中国就业促进会推荐为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大会优秀劳务品牌。
一、建立输出基地
1993年11月,大新县在广东湛江建立了第一个劳务输出基地——湛江港劳务输出基地。1994年2月,向广东省湛江港集团公司输出第一批装卸工人共105名,以承包工的用工方式加入到第一作业区。经过20余年的建设,该基地由组建初期单一开展装卸服务,仅有105名男性农民工规模,发展到目前有装卸队、女子灌包队、女子环保队、消防队、机械队等多工种,人员规模达500余人。全县在基地务工人员前后近2000人,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二、加强制度建设
大新县指派专人长期驻湛江抓基地建设,负责对基地进行统一管理、有序输入等工作,确保劳务基地的健康发展。为加强务工队伍的建设,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用规范的制度管理务工队伍。制度内容包括上班制度、请假制度、日常生活行为准则、奖惩制度等。同时,强化管理工作,在基地设立总队长、队干部、班干部负责管理制。港务集团的干部任总队长,负责整个队伍的管理工作;班干部、队干部均从务工人员中选拔聘任,层层落实责任,确保管理到位。
三、加强后续服务管理
劳务输入基地要稳步发展,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必须得到保证。为了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大新县积极协调劳务派遣公司、用工单位、务工人员之间的关系,由劳务派遣公司开展代理服务,将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集中在大新县参加,并为他们建立社保档案,确保外出务工人员都能参保。目前,全县在基地务工的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率达到100%。
四、完善服务体系
除依托县、乡镇、村屯三级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网络外,该县还积极推进县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2004年5月,在广东湛江港务集团公司里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人民政府驻广东省湛江市办事处”,不仅拓宽了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渠道,也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维权服务。同时,建立了大新县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湛江党支部,为务工党员提供解决在外打工中所碰到的生活难、找工作难、通信联络难、办证难、家属办事难等问题的“大平台”,使党性强、热爱家乡的外出流动党员在外有了“家”。目前,党支部共有26名党员。
五、争取用人单位支持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协调,湛江港集团公司对该县劳务工作给予了大力扶持,多次及时帮助大新县务工人员解决生活及工作上的难题。如组织成立了由大新县装卸工家属组成的女子灌包队及环保队,安排就业人数达150多人,这不仅解决了装卸队家属的就业问题,而且解决了装卸队伍的后顾之忧,为稳定基地务工队伍提供了保证。由于对基地务工队伍管理到位,务工人员表现出色,湛江港集团公司对大新县的务工人员非常满意。
六、提升队伍素质
近年来,大新县坚持对所有输送到基地的务工人员均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务工人员及时开展生活常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等岗前业务知识培训;对即将从事司机、消防员等技术工种的务工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同时,对有意愿从事技术工种的务工人员,免费进行职业技能转岗培训,助推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转型后增加的收入使务工人员切实尝到了技术力量的甜头,为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做出了榜样,也为打造大新劳务品牌奠定了基础。
七、丰富业余生活
该县在基地订阅了《广西日报》《南方日报》《湛江日报》等刊物,为每名职工办理了借书证,组织开展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在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举办拔河、象棋等项目的比赛活动。以积极的舆论引导职工,用健康的活动充实职工,形成了外来农民工独特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