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陕西东南的商洛市,四面环山。秦岭、大巴山、伏牛山涵养了商山洛水,却阻断了商洛人和外界的经济往来。昔日商洛的贫困,因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商州纪事》而广为人知。全市1区6县都在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全市1112个村,贫困村701个;全市251.7万人中,有39.8万名贫困人员。
昔日的交通不便和土地贫瘠造成商洛的贫困落后,也历练出商洛人坚韧自强的气质。他们在脱贫路上,不等不靠,硬是在大山里踩出一条创业脱贫路。2018年,商洛市累计发放创业贷款2.48亿元,直接扶持创业1778人, 带动就业近5000人。其中,158名贫困劳动力成功创业。
商洛市人社局局长艾贤宗说,创业是贫困户脱贫根本途径。商洛市通过引进投资、免费培训、发放补贴支持创业,特别是认定信用村发放创业贷款促贫困户创业、吸引企业家投资创办社区工厂、扶贫基地吸纳贫困户就业,为减少贫困人员探索新路。
因地制宜找项目信用乡村助贷款
贫困农户艰苦创业拔穷根
张顺明是丹凤县武关镇阳阴村贫困户,2016年通过享受创业贴息贷款,种植香菇1.2万袋,收入3万多元,全家实现脱贫。阳阴村527户农户中, 贫困户165户,2015年以来,像张顺明家这样通过种植山区农产品、药材等进行创业的农户,阳阴村有89户,其中41户享受创业贴息贷款共249万元,贫困户10户,享受58万元。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丹凤县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自主创业是脱贫的根本出路。但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劳动力,缺创业观念,缺启动资金,自主创业何其艰难。
向大山要财富,靠双手拔穷根。当地政府根据丹凤县山高林密地少的实际,将农产品种植作为帮贫困户脱贫的主攻产业。
扶贫从励志开始。人社部门召开宣讲会、逐户登门走访,发动村民自主创业。阳阴村在丹凤县最深处,500多户人家,散居在“三沟十八叉”的东西狭长地带。从村委会翻山越岭走访最远一户农家,一个往返要一天时间。但陕西省人社厅一茬茬驻村干部和丹凤县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对70多户贫困户,一户户上门动员。
思路打开,启动资金成了难题。2014年年底,丹凤县在阳阴村试点,通过认定信用乡村开展创业担保贷款,破解贷款中反担保难题。到目前为止,已有89户享受创贷政策,近300人实现创业脱贫。孙孝治、雷福宏、陈胜喜、杨西城等贫困户,都通过种植天麻等中药材、板栗等山区农作物实现增收。
最近,正在阳阴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省人社厅扶贫干部梅晓刚带着刚从浙大毕业的博士王尧,整天围着大山寻找新的脱贫项目。记者采访时,他们兴奋地说,又琢磨出一些新门路,比如把山围起来养散养鸡、跑山猪。
在试点基础上,2016年,丹凤县全面实施信用村创业担保贷款建设,明确信用村建设、信用等级标准等;成立信用村建设领导小组,人社、财政等多部门合力破解融资难题;发挥村民、村委会监督作用,通过村级监督、户间联保,保证资金贷得出、收得回。
很快,商洛市在全市7个区县全面推开信用村建设,对贫困劳动力优先安排免费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对贫困劳动力创办的经济实体取得法定证件、依法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3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信用村贫困劳动力申请创业贷款,免除反担保手续。目前,全市已建成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19个。
资金贷得来,服务跟得上,创业成为商洛市贫困村脱贫攻坚一道新的风景。
武关镇梅庄村利用创业贷款政策抱团取暖,共同脱贫。扶贫干部和村委会根据气候条件,成立丹菇食用菌开发公司。钱不够,共同凑,贫困户入股贷款一部分、村干部入股集资一部分、合作社出资一部分,凑出103万元启动资金,建成60个贷料大棚,注册“秦岭丹菇”商标。
记者前不久到梅庄村时,正是出菇的日子。村委会门前的空场上, 几十位村民正在分拣整理香菇。39岁的贫困户张苏霞说,入股丹菇公司后,每天种植、分拣香菇有60元收入,到年底还能有分红,年收入有望达到两万元。
刚结束梅庄村第一书记任期的省人社厅扶贫干部陈晓东说,梅庄村把贫困户绑在一起创业,是用好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贫困户把贷款资金绑在一起,村干部和能人带着贫困户一起创业,发展集体经济。
建孵化基地授创业技能为有内生动力人群辟创业场所
在繁忙的312国道旁,商洛高新区返乡创业园已成为创业者好去处。园内设有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创新实训基地等,对创业者房租、水电、供暖费或免费、或补贴,还提供物流储存基地。此外,园区还开设创业展示体验馆,用展板、视频、沙盘等形式展示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成果、全市成功企业家发展历程,令参观者深受鼓舞。创业园占地103亩,是由返乡创业者祝兴平兴办的陕西美瑞集团与商洛高新区管委会、市人社局共同建设,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承建。园区一期建成3年来,孵化创业企业60多个,带动就业800人以上。
20岁的贫困农家子弟寇盼,就是在良好创业环境下入驻返乡创业园经营管材、五金等产品。他说在园区创业,能享受优惠政策,生意好做,现在已经请了四五个帮手,每月营业额达五六万元。
市人社局副局长卫华山介绍,目前,全市共认定创业孵化基地44个。各孵化基地将创业培训与技能培训、创业项目、区域产业结合起来,提高创业成功率。目前,各孵化基地累计孵化企业2096家,带动就业1.86万人。
为发挥创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作用,商洛市落实创业培训、担保贷款、吸纳贫困劳动力奖补等政策,鼓励更多人投身创业大潮。
全市人社部门及职业培训机构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升贫困劳动力创业能力。丹凤县人社部门专门从江苏请来老师传授电商运营技巧。经过培训,49名学员中的20人在丹凤县中小企业孵化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网上销售核桃、五谷杂粮等丹凤特产,其中5人是贫困劳动力。2018年,全市有3700多人参加免费创业培训,645名贫困劳动力享受创业培训政策。
越来越多农村贫困劳动力在创业扶持政策激励下,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脱贫。
引进社区工厂认定扶贫基地搬迁移民、贫困农户就业有出路
商洛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市委、市政府将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一种方式,建设一批移民安置小区,目前全市已有21.5万名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迁入新居。
居住条件改善了,就业怎么办?商洛市结合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落实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社区工厂、扶贫基地,为贫困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
商洛市针对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每吸纳一人就业且签订不低于一年期限劳动合同,享受一次性岗位补贴1000元;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不低于其员工总数1/3,可获生产经营场地租赁费、水电费支出50%的补贴;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超过员工总数1/5,申请创业担保贷款优先办理,并享受财政补贴。
香港天魅舞台服饰公司总经理周宇在家乡扶贫政策吸引下,在商南县清油河镇青云家园移民搬迁小区建立社区工厂———陕西舞之裳有限公司。开业一年多来,公司已招用缝纫工、烫工等100多人。
商洛神州实业有限公司在移民小区建立的社区工厂,提供电脑数据线配件安装等工作。公司总经理汪晗说,这些工作对技术要求不高,适合需要带孩子的移民。公司还专门安排房间,供员工的孩子放学后学习、玩耍。碾子沟村的孙燕已经搬迁到桥头移民小区一年多了,她说每月到神州实业工作20天,收入1000多元,可以给家里挣点钱,还可以兼顾接送孩子。
目前,商洛市建成社区工厂53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1152人。
商洛市还扶持就业扶贫基地,就近就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该市对就业扶贫基地,依据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按每人500元给予岗位补贴。上世纪90年代下岗的张丹英创建的商洛华茂牧业集团是当地知名企业。2015年,张丹英发挥全国劳模在扶贫中的带头作用,在集团内部组建扶贫领导小组,将贫困户与本集团产业捆绑在一起,帮助贫困户在肉鸡产业链创业、就业。目前,集团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376户、4392人,其中带动基地养殖、小户散养等创业711户。
目前,商洛市已认定就业扶贫基地94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2526人。扶贫基地中华茂牧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民乐农业、众坊服饰被认定为省级就业扶贫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