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劳动力输出由早期自发阶段的亲友帮带为主向政府行政推动、中介组织衔接、企业发展吸纳多方协力、规模运作转变,尤其是创业带动就业呈现出良好势头。如何抓住机遇,向本县农村劳动力存量要输出效益、保障劳动力输出质量及输出后就业质量成为当前示范县的当前要务。绥棱县通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激发农民工自觉主体意识,建立了覆盖全县、辐射全国的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组织;同时扶持和提升劳转协会会长的做法,为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这为其他地区如何做好劳动力输出工作、开发输出资源提供了有力借鉴。
黑龙江省绥棱县位于小兴安岭南端西麓,全县农村人口19万。自2013年3月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级劳动力转移协会以来,该县迅速在全县各乡村推广各级协会组织,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有组织、大规模、技能型输出。
一、创新工作思路,实现三级全覆盖
随着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土地规模经营步伐加快,不断有新的富余劳动力产生,但农民仍多以投亲靠友、无序输出为主。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入、就业稳定,实现劳务输出收益的最大化,该县于2013年3月首先在人多地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克音河乡中兴村成立了全省首家劳动力转移协会,并在当年就实现了全县76个村全覆盖。协会由党员、村民组长、外出劳务人员发起成立,通过与用工企业直接建立联系,大大提高了农民工快输出、规模输出水平。截止目前,全县76个协会已吸纳农民会员3870人,转移劳动力9805人。2014年2月,该县又率先在靠山乡成立了全省首家乡镇级劳动力转移协会,目前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劳转协会全覆盖,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协会组织向外输出。为了加强对协会的组织领导,在劳动力转移转协会建立了党支部,这是劳务经济工作上大胆有益的探索。协会党支部的成立使党员重新过上了组织生活,党员对劳转工作信心倍增,干劲十足,进一步夯实劳务工作的基础。全县村级劳动力转移协会党支部共输出农民工近万人。
二、突出功能发挥,彰显劳务输出效果
协会组织建立,一方面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高质量输出,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供需有效对接。
一是劳务基地建立更加稳固。协会成立后,在劳动力外出相对集中地区,建立劳务基地。在劳动力内转就业上,建立了县城内的“城市建设劳务基地”,被当地人称为“围城大军”,目前,全县有靠山、克音河、上集镇、后头等5个乡16个劳转协会的4200人常年从事建筑工程,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四轮车运输,在经济开发区进厂务工等工作;在劳动力对外输出方面,在天津、青岛、大连等地建立外埠基地380多处,带动全县稳定性输出3.5万人。
二是涉外劳务输出范围更加广阔。该县依托协会组织,积极在近邻国家开展涉外输出,让农民走出国门赚外汇。目前,该县依托阁山永青、上集大兴等劳动力转移协会,在俄罗斯的莫斯科、韩国的釜山等地建立了5个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输出劳务人员1400余人,年创收7000多万元。
三是劳务产业更具特色。以协会名义与企业签订用工合作协议,由协会提供劳动力资源,让企业保障就业岗位和各项权益。协会先后与宏达食品、青岛福尔康制衣有限公司等26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的用工协议,建立了多样化的劳务产业,先后在县内发展了建筑、绿化、废品收购、草柳编加工、木耳加工等劳务产业,务工人员达3500人;在天津、大连等外埠基地建立了服装加工、肉禽屠宰等劳务产业。
四是技能培训更有方向。协会与县劳动力转移管理办公室、县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开展汽修、烹饪、编织等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目前全县技能性输出2.1万人,占总输出劳动力的30%。
五是劳务输出更具品牌化。在外埠市场,打造了富国协会在延吉的“做豆腐屯”、东方红协会在俄罗斯的“跨国种菜屯”等;在当地,打造了后头乡“巧巧手”缝纫工、上集镇“稻香女”家政服务员等当地知名的劳务品牌。
三、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切实提高会长素质
乡村两级劳转协会成立以来,一方面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高质量输出,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供需的有效对接,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协会会长素质,该县还举办了劳动力转移协会会长培训班,对协会成立的背景意义、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培训,聘请法院、司法局资深专家,对农民工维权案例,如何更好维护农民工权益,如何更好发挥协会会长作用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对协会会长整体素质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