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均等化是多年来拉近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自2014年以来,作为延边州第一个开展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吉林省敦化市以开展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为抓手,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技能培训、劳务经济队伍、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不仅将经办业务全部延伸到农村基层就业服务保障站(所),而且形成“平台建设到村、网络覆盖全市、政策惠及城乡、服务保障同步”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就业工作模式,真正使农村劳动力享受了均等便利的公共就业服务。
努力使农民创业就业有门路、有扶持、有保障,不仅有力推动了敦化的城镇化建设,而且切实使一大批农民享受到了改革成果。
—、“三个加强”保障改革扎实推进,服务农民就业
为把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工作落到实处,敦化市从组织、制度、监督上做足功夫。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人社、财政、公安等12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建设总体部署。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通过考察和调研出台《敦化市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敦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年发展规划》,各乡镇根据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中、短期规划。
三是加强考核监督。市政府将农村就业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年度突破性工作,将农村就业服务及基层平台建设工作纳入乡镇的绩效考核范围,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
二、平台全覆盖让农民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保障农民就业
一是平台建设有新突破。市财政专门列支80多万元,用于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为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安装LED显示屏、广告机、信息宣传栏等服务设施,做到规范内部设计,规范摆设办公设施,规范业务办理流程,设立统一服务标识,建立统一服务窗口,每个窗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打造形成“半小时农村就业服务圈”。2014年在秋梨沟镇、江南镇太平岭村、红石乡红石村新建3个人力资源市场,对贤儒镇、雁鸣湖镇改扩建2个人力资源市场,全市乡镇级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全覆盖,每个乡镇的重点村建立村级人力资源市场。
二是促进转移出新招。敦化市成立劳务经纪人协会,建立劳务经纪人信息台账,对当地致富能手、劳务输出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各项专项服务,以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劳务输出网络体系,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逐步形成了“协会+骨干经纪人+一般经纪人”的农村劳务经纪新模式,实现劳动力就业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转变。目前协会已吸纳单位会员26家,个人会员358人。
三是信息化服务有新提升。为有效提升基层平台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敦化市以全市一盘棋的思路,打破部门分割,不但将国有企业并轨试点人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及集体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信息导入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而且将民政局、残联、土地、工商局等部门的各类人员信息批量导入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在延边州率先实行“免填单一证通”服务模式,同时在2014年与东软公司联合开发人社自助服务一体机,办事群众只需持本人第二代身份证 ,“刷身份证”即可即时查询到就业岗位、参保缴费、个人档案等各类信息,实现就业、社保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将金保工程内网功能转化到外网,投入近20万元为包括街道乡镇、社区村屯所有服务站工作人员配备移动办公设备,使基层工作人员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查询信息、录入数据和办理业务,打造了“工作人员到哪里,就业服务到哪里”的服务模式。
三、拓宽创业空间,服务吸引农民创业带动就近就业
一是破解创业难题。为解决农村创业者在申办小额担保贷款上遇到的反担保瓶颈,从2014年起敦化市将房屋产权纳入质押担保范围,从2015年起探索土地使用权、林权等贷款抵押形式,力争让更多农村创业者享受到政策扶持。现累计发放贷款近3亿元,其中农村创业者贷款额度达到放贷总额的三成以上。
二是突出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各乡镇的特色产业和民间资源建立各类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并在政策、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市有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7个,其中省级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个。
三是提升培训层次。加大农民创业能力培训力度,取消农村为期2天的GYB培训,全面推广7天面授、3天实操的SYB课程,在技能培训上开设了适合农民就业的水电焊、中式烹调、草编柳编等培训专业,同时人社、农业、农机等部门相互配合,根据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机具维修、烟叶种植、黄牛养殖等特色培训,使农民从单纯依靠土地向离土不离乡、创业就业两兼顾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