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黑龙江寒意渐浓,但职业院校的实训车间里热潮涌动。在黑龙江职业学院的刀具试切实验室,学生们正调试新型设备;在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课堂,云设计软件生成的三维效果图跃然屏上;在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机器人实施与运维考试中心,学生们正在进行人机协同训练……这些生动场景,是该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赋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黑龙江省教育厅紧扣东北全面振兴目标,以高职院校为核心,构建“政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育训赛贯通”的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十四五”时期,全省高职院校累计培训技能人才超150万人次,高技能人才72.9万人。职业教育以扎实的“效度”、暖心的“温度”和攻坚的“力度”,为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精准对接 按需培养专业人才
“职业教育要把生产场景搬进校园,要把课堂设在企业一线。”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彭树青道出改革核心。围绕产业布局,推动高职院校与重点产业深度融合,2025年全省新增专业点110个,撤销停招与发展需求不紧密、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点137个,重点建设68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同时,推进15个市(县)域产教联合体和3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协同育人,联合培养产业工人1.3万余人,培训企业员工8000余人,精准就业5877人。有效缓解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能荒”。
在装备制造领域,黑龙江职业学院牵头组建数控技术专业群,联合哈飞集团、中国一重等20余家龙头企业推行“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订单培养,近三年输送技能人才5000余人,60%进入哈电集团等重点企业。校长王利文介绍,学校还通过“龙知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培训体系,助力产业工人“不离岗”提升技能。
在职业教育课程革新领域,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与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共同开发《人工智能通识与应用》课程,已被省内多所职业院校广泛使用。自2025年起,全省职业院校已全面落实相关教学要求,每学期平均为学生开设不少于8课时的“AI+专业”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正逐步融入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持续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
工学一体 打造成长“第二课堂”
“高职院校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在黑龙江职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刚刚获得“龙江技术能手”称号的毕业生刘洋感慨道。通过学校与哈飞集团的现代学徒制培训,他从普通农村青年成长为技术骨干,月收入从3000元增至1.2万元。他的经历,是黑龙江省推行“工学一体化”改革、助力劳动者实现价值的缩影。
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共有63个省级以上校企协同育人项目,228个现代学徒制班,在校生1.3万人,承接企业委托开展的职工培训项目818项。黑龙江职业学院与北京广慧金通共建的空中乘务专业,就业率增至92%以上,60%以上毕业生进入民航系统,为本地航空业注入新血液,带动200余名农村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针对乡村振兴和农民工技能提升需求,省教育厅建设29所省级乡村振兴优质校和一批产业学院,2024年面向“三农”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9.4万人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超3万人次。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开设农机维修专业,采用“白天实训+晚上授课”模式,学员李艳红通过培训获得高级证书,年增收3万元。该校已累计培训农村技能人才6.5万余人次,带动1.2万户农户增收。
技能竞赛成为人才“加速器”。省教育厅构建多层次竞赛体系,2023年首届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带动超万人参与提升。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王纵横荣获世界技能大赛金奖后回校任教,辅导学生连续2届获得金牌,学生张磊在家具设计大赛获奖后破格入职杭州企业,推动龙江家具企业与沿海地区达成12项合作。“竞赛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也明确了努力方向,更让我们有机会将龙江职业教育的成果展示给全国。”张磊说。
产教融合 释放职教改革乘数效应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教育厅印发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和政策支持“三张清单”,明确29条人才规格标准、22条产业技术任务和19条支持政策。2025年,黑龙江省七部门联合推出《黑龙江省高技能领军人才三年倍增计划》,以高职院校为核心,三年新培育领军人才600人,带动新增高技能人才6万人。
目前,全省41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超32万人,多方共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3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150个,优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冰雪旅游等前沿专业82个。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共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累计开展服务机器人技术员、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近1500人,助力人工智能赋能龙江产业转型升级和技能提质增效。
体制机制创新持续突破。省教育厅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技术服务站”,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2024年,全省高职院校联合申报科技成果100余项,横向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获知识产权500余项,技术合同年收入超1600万元,企业捐赠设备值近5000万元。黑龙江职业学院与哈电集团共建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复合移动机器人”应用于大型算力中心巡检和运维,运维效率提升40%,年节省成本超200万元,实现了“职教成果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此外,省教育厅将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头号工程”,推动高职院校与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深化产学研协同,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开发《人形机器人智能决策与自主行动标准框架》等5项行业标准,并共同搭建了油田巡检、康养服务等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作训练场景。当前,厅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服务的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为黑龙江职业教育注入了人工智能新时代的新活力。
“让每一位产业工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工业摇篮”到“技能高地”,黑龙江通过高职院校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在产业学院、边境实训基地、乡村振兴课堂上,万千技能人才正用双手诠释“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内涵。(张烁 徐一铭 记者 赵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