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安徽宿松:用好“引育留”三字诀 绘就乡村振兴“人才卷”

2025.10.30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安徽省宿松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乡村发展优先地位,推动更多人才引进来、育起来、留下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广开渠道“引才” 夯实乡村人才基石

坚持乡村发展需求导向,拓宽引才路径,让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有门路、有舞台。

推动人才“雁阵回归”。注重以情引才,将人口大县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商界、政界、学界等在外优秀人才库,常态化开展“访贤问能”活动,累计走访在外人才超1000人次,吸引58名县外宿松籍教师返宿任教,支持近200名人才返乡创业,入库人才总量达18.8万人,形成了人才回流的“集聚效应”。

实现人才“按需匹配”。紧扣“两茶一渔”县级农业特色产业和民生发展需求,畅通引才渠道,采用“产业顾问”“定向培养”等用才模式,成功引进涉农专业高层次人才6名、青年大学生10名,并持续为乡村教育、医疗等领域补充专业人才近30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九成,有效优化了乡村人才结构。

构建人才“共引格局”。拓宽引才视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牵头组建皖鄂赣毗邻地区“三省六地”人才发展联盟,聘请8名院士、博士担任引才大使,为基层发展带来更多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同时,构建“2+N”招聘模式,打造常态化引才体系,累计举办各类人才招聘活动319场,促成7266人达成就业意向。

多措并举“育才” 提升乡村人才素养

构建多元化培育体系,常态化开展农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系统性培训,助力乡村人才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优化培训资源。围绕现代农业、电商直播等领域开展精准培训,在生产基地组建“田间学校”,在龙头企业设置“实践课堂”,2024年以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329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2人,新增技能人才1289人,培育出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行家里手”。

深化校地合作。联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庆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定期开展“专家下基层”活动,合作研究克氏原螯虾早苗虾繁育技术,创建早苗虾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和繁育规范标准,推动农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有效提升乡村农业技术管理水平。

强化头雁引领。聚焦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荐6名负责人参加“头雁”培训,推动209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下沉服务,选派3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推动本土人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全县现有在业家庭农场1907家、农民合作社124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9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7家,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超400个。

用心用情“留才” 激发乡村人才活力

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切实解决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让人才在乡村安心创业、舒心发展。

政策激励有力度。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破除“身份壁垒”,畅通发展渠道,真金白银兑现奖补政策,为15名乡村振兴人才申报高级职称评审,获得专项奖补3.9万元,激励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扎根乡村大展身手。

服务保障有温度。坚持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优秀专家人才制度,由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头开展“访贤问能”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云端问候、新春恳谈等形式服务优秀专家人才646人。推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组织县内18家优质商户签订人才服务协议,全面落实“宜城优才卡”优惠政策,协调解决人才需求50余项,建成人才公寓660套,人才的归属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平台赋能有深度。持续建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成功创立省级A类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累计举办人才文化节、青年学子宿松行、专题座谈等交流活动200余场,服务各类人才652人次,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各展所长,形成“聚才兴村”的生动局面。(黄倩)

  • 乡村
  • 振兴
  • 服务
  • 宿松
  • 发展
持续建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成功创立省级A类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累计举办人才文化节、青年学子宿松行、专题座谈等交流活动200余场,服务各类人才652人次,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各展所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