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邱县将劳动仲裁工作置于民生保障的突出位置,以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仲裁服务为核心目标,直面劳动关系领域的新挑战与新变化。通过构建多元调解、高效处理、科技赋能、源头预防的“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切实提升了劳动争议化解效能与群众满意度,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基石。
标准化建设提质效,“绿色通道”解民忧
邱县高度重视劳动仲裁庭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推行“一案三调”机制,在庭前、庭中、庭后全程嵌入调解环节,联合司法、工会等部门组建巡回仲裁庭,下沉至7个乡镇、街道办及开发区管委会,将仲裁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平均办案周期缩短至10个工作日以内。
针对事实清楚、争议较小的案件,邱县开通“当日申请、当天立案、优先调解”绿色通道,并创新“仲裁+监察”根治欠薪模式,将仲裁监察一体化流程嵌入案件处理全链条。同时,建成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成功化解平台用工纠纷4起;推动14家企业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协议,实现劳动者权益与企业发展的动态平衡。
2025年3月,申请人程某某等3人因工资支付问题与某制造厂产生争议,受理案件后,仲裁委员会迅速组织双方调解,在明确被申请人拖欠工资事实的基础上,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当场履行,为申请人追回拖欠工资1万余元。申请人为表达谢意,特向仲裁委员会赠送锦旗。
科技赋能破壁垒,流动服务零距离
为打破时空限制,邱县依托“互联网+调解”平台实现案件线上办结、零超期处理。同时,以“一个仲裁徽、一台电脑、一名仲裁员、一名书记员”的轻量化配置,组建流动仲裁庭深入基层,配套“快立、快调、快裁、快结”机制,切实提高办案质量与效率。
此外,组建9个基层调解组织,深入企业开展用工风险“体检”,推出“送法律法规政策、送用工风险提示、送仲裁建议书”的“三送”活动。针对新业态用工特点,发放《风险指南》并提供扫码预约上门服务,累计为40余家企业提供上百次用工指导,提前化解潜在纠纷6件,推动全县劳动纠纷案件总量同比下降12%。
2024年4月,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孙某某在工作中意外受伤。2025年2月,孙某某申请确认劳动关系后,邱县仲裁委员会启动快速处理机制,公开审理此案,最终依法裁决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源头预防筑防线,主动服务促稳定
邱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实行“人社专员+仲裁员+劳动保障服务企业”包联制度,组织人员深入全县156家企业,宣传《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现场解答企业在社保、工资支付等方面的疑问。通过“仲裁员进企业”专项行动,变“被动处置”为“主动防控”,督促企业健全劳动保障制度。
在解决争议的同时,邱县注重保障劳动者长远发展:主动推送就业政策与岗位信息,帮助劳动者从“维权者”向“就业者”转变;对高频败诉企业开展“一对一”合规整改指导,并联动就业部门开设“培训+实习”班,助力劳动者再就业;开辟农民工工资争议绿色通道,以“巡回仲裁”实现“家门口维权”,真正做到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万永强、孙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