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要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决策部署,以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为目标,打造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近年来,绵阳江油市以开展省级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依托,创新“136”模式从内外循环两方面同向施力,推动劳企相向而行,积极探索建设劳动关系和谐生态。
强化党建引领,系统优化协商协调生态,推动构建企业调解、协商、培育“内循环”。一是科学谋划定方向。围绕“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主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136”模式,明确试点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助推产业发展为主题,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劳企共建、多元治理”三项机制,实施劳动关系调处效能提质、“和谐诗城”品牌建设、公共服务优享、数字赋能、人才提升、新就业形态保障等六大工程。
党建入企搭平台。围绕江油核心主导产业,组建特冶新材料、非金属材料2个产业党建集群,推动链上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党员“应纳尽纳”,以党组织为纽带、以党建促和谐,实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难题共解、问题共商、发展共赢。聚焦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建立“行业党委+部门+新就业形态企业”联系模式。全市累计建立企业和行业党组织181个,户外劳动者休息驿站56家,新就业形态企业调解组织3家。三是发布《指引》明底线。发布《企业劳动用工全周期指引》,归纳整理了企业从招聘录用、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劳动管理、职业培训、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新就业形态用工、劳动争议处理等九个劳动关系方面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具体化要求,将企业用工从“入口”到“出口”全周期的相关法律法规、风险防范逐项梳理指明,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处理劳动关系事项规范化。四是示范活动树标杆。结合“和谐同行”三年行动安排,在全市各类企业持续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示范活动,推动企业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促进和谐文化建设。评选出“枫桥式”金牌调解组织(社会组织)4家、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8家。
强化多元治理,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完善政府支持、服务、保障“外循环”。一是建立“五方联调”机制。围绕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通仲裁监察、工会、司法、行业主管部门、属地并线办理通道,强化乡镇、行业协会、规上企业、在建工程调解组织建设,按照“两维护” “两促进”工作理念,积极构建“5+4+N”和谐劳动关系多元协调体系。聚焦乡镇调解端口建设,深入融合大调解工作,整合矛调中心人员、法律工作者、网格员等“五大员”共同做好劳动争议调处工作,乡镇、社区“一盘棋”联动。二是“一站式”调处提效能。新建劳动纠纷“一站式”联合调处中心,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的协同联动,完善劳动争议“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机制,监察、仲裁联合接件,市司法局派驻公益律师,市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凝聚攻坚合力。2025年以来调处纠纷116件,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工作做法先后两期被省人社厅“春风行动”专刊刊登,创新的矛盾纠纷调处“三抓三提升”一线工作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会上展示。三是规范标准优服务。将劳动关系工作融入“15分钟人社服务圈”建设,编制《劳动关系一件事》向全社会推广,劳动关系事项接入智慧人社一体机服务终端,培育“劳动关系明白人”500余人。编印基层调解工作手册,组织绵阳市首批劳动关系协调师培训二期,125人取得国家四级劳动关系协调师资格。完善“1+1+N”人力资源服务专员制度, 135个劳动关系协调员联系全市重点企业301家。2025年以来新建社区工厂、零工驿站、货车之家劳动关系服务点5个,指导化解劳动风险12起。
撰稿:王志刚、童亮
审核:王志刚
来源:江油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