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巴中市创新探索“劳务品牌+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三位一体模式,通过深挖地域特色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培育出“巴山阿姨”“江口渔翁”“云顶茗师”等一批具有鲜明标识的劳务品牌。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劳务品牌带动就业22.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81亿元,为革命老区巴中群众铺就了一条“家门口”致富路。
产业筑基:特色资源孵化劳务“金名片”
走进南江县元顶子茶场,20余名村民戴着草帽、顶着烈日,熟练采摘着今年的夏茶。他们中不少人持有“云顶茗师”认证,成为云顶茶采摘加工的技术骨干,月收入较普通务工者高出一大截。“现在凭技术干活,企业抢着要!”南江县云顶镇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巴中市依托“5+2+3”现代产业体系(即能源化工、先进材料、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医药健康5大主导产业,文旅康养、现代农业2大优势产业,物流、金融、信息服务3大支撑产业),将劳务品牌培育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我们系统梳理了通江银耳、南江金银花、平昌江口青鳙等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链,针对各环节技能需求打造差异化品牌。”巴中市人社局副局长罗碧林介绍,例如,“云顶茗师”覆盖种植、加工、质检全流程,“江口渔翁”则专注生态养殖和冷链运输技术。巴中的就业梯度培育机制成效显著,近年已成功培育6个市级劳务品牌。
培训赋能:“五单模式”破解技能供需错配
“以前培训学的东西用不上,现在企业需要啥我们就学啥!”在平昌县劳务品牌培训班上,学员李强正在学习青鳙鱼病害防治技术。这一转变源于巴中市创新的“五单”培训模式,即:群众点单,通过基层调研收集就业意向;人社派单,按需求匹配培训资源;学校接单,定制化开发课程;就业订单,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全程管单,跟踪就业效果并动态调整。
开发发布恩阳芦笋、南江金银花、通江银耳(椴木)栽培等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目录49个,实施“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按需分类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巴山阿姨”品牌与成都、重庆等地家政公司合作,定制化培训育婴、养老护理等课程,确保学员结业后直接上岗。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713人次,劳务品牌培训1037人,发放补贴32.4万元。
市场拓路:构建多维就业服务生态
如何让劳务品牌从“有名”到“有市”?巴中市构建了多维推广体系,通过国有劳务公司、行业协会等搭建就业对接平台,与省内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我们与浙江、福建等地企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定向输送‘恩小厨’‘巴山建工’等品牌劳动力。”巴中市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徐大华介绍,“我们还利用‘四川公共招聘网’‘巴中就业’等线上平台,实现精准匹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