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玉门市人社局积极响应国家民族工作号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聚焦少数民族乡镇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助力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增收,多维度发力推动少数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共筑民族团结进步基石。
畅通劳务协作,搭建民族交流桥梁
积极深化劳务协作,与优质中介及劳务经纪人精准对接,高效收集就业信息,开展点对点劳务输转,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已累计输转富余劳动力2.2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4亿元,其中输转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2521人、实现劳务收入3025.2万元。通过强化劳务合作,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更在共同奋斗中加深了各族群众的情感联系。
织密就业服务网,提升就业组织效能
在小金湾、独山子乡等园区、乡镇、街道设立就业服务联络站16个,动态开展意愿排查、政策宣传、就业培训、岗位推荐、转移输出等工作,全力培育劳务品牌,多措并举提升就业组织化和就业质量。在独山子乡成立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增强以独山子乡、小金湾乡少数民族和周边乡镇群众职业技能提升和就业增收的人才支撑,聚焦服务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培训管理,提升培训质效,高水平打造技能人才队伍,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助推少数民族群众提升技能就业增收和辐射周边乡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家门口就业圈,促进民族共融发展
依托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精准落实就业帮扶措施,发展乡村就业工厂、就业帮扶车间等就业载体,促进少数民族群体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玉门市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乡村就业工厂吸纳就业930人次,其中:少数民族217人,工作内容主要是铺层、合模、附件、返修等。玉门市独山子乡金泉全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玉门市花海大畅河花季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2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民族乡群众就业100余人。让少数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促进了民族共融发展。
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筑牢兜底防线
依据脱贫劳动力的特点和需求,大力开发乡村爱心理发员、乡村保洁员、乡村创稳网格员、乡村公益设施管理员、乡村公益安全管理员等多种类型的岗位,为少数民族脱贫劳动力提供了多样化的岗位选择,引导有就业意愿且无法离乡的少数民族劳动力应聘公益性岗位,不断激发“输血”变“造血”的内生动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止目前,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少数民族349人,及时、足额发放岗位补贴资金52.35万元。
下一步,玉门市人社局将继续秉持各民族一家亲理念,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深化技能培训体系,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书写更加绚丽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