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就业服务案例

第一届优秀案例26:切莫走入自信的至高点

2023.11.16

关键词: 自负情绪 求职心态 职业环境适应

案例介绍:

25岁的小徐是一名刚刚从以色列归国的“海归”,大专学历的他,在国外的3年半里,从事西餐厅的厨师岗位,离职时,他已经荣升为厨房主管。归国后,小徐仍旧希望能够寻找与西餐厨师相关的岗位,可投出去的简历和偶尔零零散散的面试机会,并没有给小徐抛出意向录用的“橄榄枝”。小徐在求职过程中,到底哪些环节切断了“链接”?

案例分析: 

小徐的求职目标是西餐厅主管之类的管理岗位,且月薪低于一万元的岗位他都不予考虑。从小徐的求职要求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对自己能力和条件都充满自信的求职者。他也拥有一定的自信资本,比如,熟练的餐厅日常英语会话,尤其是西餐类专业术语的交流,西餐类餐品的制作技术和厨房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思维模式的适应等。然而,小徐从事多年的西餐工作,却不具备任何西餐类岗位的从业资格证书,管理类岗位的工作经验也只有半年而已,25岁的年龄直接应聘餐厅主管的岗位也显得过于年轻,难以服众。虽然餐饮类的日常会话能熟练掌握,但和外籍客人的语言交流能力仍旧捉襟见肘。那么是什么让小徐有如此不切合市场条件的求职要求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依仗着自己的职场经历走入了自信的至高点,产生了自负的情绪。

自信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自信可以带来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效果,可以帮助个人提升自我挑战的勇气,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过度的自信则会使个人走入自负的怪圈。所谓自负就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自负的心理容易使个人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也会削弱个人对周围环境的洞察力,降低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至于和本来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理想环境对立。

小徐的自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失衡的求职心态。小徐头上戴着“海归”的光环,自认为和国内的一些青年人员竞争,有着“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心态上容易“高高在上”。且求职过程中,心态受自身经历和身边亲戚朋友同学等压力舆论的影响,力争通过获得体面且高收入的工作来维持一如既往的“自尊”与“面子”。第二,不够理性的自我期望。小徐在国外西餐厅从事厨房主管的岗位,虽然管理经历短暂,管理经验薄弱,但容易使得小徐对自身的能力情况和就业期望无意识提高,致使小徐在求职中自认为其有绝对的能力从事西餐厅的管理类岗位。第三,就业环境的主观判断。小徐归国时间并不长,对国内的就业环境了解不够全面。不同等次的西餐厅对餐厅厨师和厨房主管的要求均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小徐在应聘时,主观地把自己与寻求类似岗位的求职群体割裂开来,个体化地看待自身的条件,没有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容易致使其自信过度。

案例指导:

针对小徐的自负因素,可以从以下方面适当进行调整:

第一、客观看待职业经历。小徐虽然有着海外工作的背景,有着管理类岗位的经验,但小徐在国外的餐厅也是从一名基础的西餐厨师辅助工做起,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对工作的投入,最终获得了领导层的认可。在国内,仍旧需要秉承这样的工作心态,靠着年轻的优势,以基层厨师的岗位为应聘的起点,在获得适应的工作机会后,通过自身的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得到领导和更多同事的认可,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第二、注重收集和分析职业信息。在信息的收集方面,小徐可以多了解厨房主管类的岗位对应聘人员在年龄和经历等方面的要求。在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同时,了解自身与意向岗位间的差距,有目标有方向地缩短差距,早日实现职业理想。

第三、树立正确竞争意识。小徐可以把自己的条件与应聘同类岗位的其他应聘者的条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等的客观化比对,以帮助自己在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方面更加深入和深化,不要割裂地独立看待自身优劣势,只有了解竞争群体的条件,才更能帮助自身赢得一次次擦身而过的机会。青年人员在求职过程中,部分综合条件和能力较好的应聘人员容易和小徐一样,有过分自信的倾向。可见,这部分群体把自身融入于整个求职大军中去看待自我是必要的,积极调整心态,发扬谦虚好学的美德,不卑不亢地推荐自己赢取机会是重要的。青年人的自信应该有,但切莫走入自信的至高点,进入自负的“云端”。


( 责编:系统管理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