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发布会

人社部举行2019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2020.01.15

  

1月14日,人社部举行2019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就业促进司、职业能力建设司、养老保险司、劳动保障监察局、信息中心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卢爱红: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9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女士,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先生,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先生,劳动保障监察局局长王程先生,信息中心副主任宋京燕女士参加发布会,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卢爱红:

总的看,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2%。稳就业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失业保险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困难企业稳定岗位,全年向114.8万户企业稳岗返还551.7亿元,惠及职工7289.5万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扎实开展,超额完成15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平稳。截至2019年底,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67亿人、2.05亿人、2.55亿人,社保卡持卡人数13.05亿人,开通100多项持卡应用。积极推进社保降费率、调费基、稳定征缴方式,实现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实质性下降。全年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5.82万亿元,总支出5.41万亿,年底基金累计结余6.85万亿元。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等12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一系列支持技能人才发展的措施陆续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一步规范。

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根治欠薪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多发高发态势得到遏制。2019年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查处工资类违法案件5.8万件,为83.1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79.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3.1%、50.8%、50.4%。各级人社部门向社会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3286件,其中拖欠工资案件2395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3135件。人社部公布四批次280条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信息,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


卢爱红:

人社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贫困劳动力就业门路进一步拓宽,技能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兜得更牢,各类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更加顺畅。到2019年底累计帮扶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就业1213万人,比去年底增加225万人。

人社系统行风建设取得新进展,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分三批取消了125件次的证明材料,在人事考试、社保领域18个事项中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530余万人免证明材料报名参加了人事考试。社保卡批量制发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零星制发压缩至5个工作日。组织开展人社政策待遇“看得懂、算得清”活动,发布22篇政策解读,上线待遇测算模型。全系统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窗口人员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普遍提升。

今年我们还开展了短缺职业排行发布工作,目的是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求职招聘提供参考,为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指引。近期组织102个定点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机构,收集汇总形成了“2019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第四季度“排行”与市场季节性用工变化特征基本吻合。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24个职业新进入排行,76个职业与第三季度保持一致。其中34个职业排位上升,38个职业排位下降,排位上升表明供求关系趋紧,排位下降表明供求关系有所缓解。

二是排行前十的职业与第三季度基本一致,排位关系略有变化。

三是快递处理员、道路货运汽车驾驶员、理货员等15个职业的排位上升较为明显,短缺程度加大。这些情况与第四季度消费市场活跃度增强、用工需求加大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是保育员、育婴员、旅店服务员等15个职位下降较为明显,供求关系缓解。更加详细的信息,大家可以到人社部网站进一步查询了解。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健全完善短缺职业排行的发布工作机制,初步考虑以半年为周期发布数据,进一步调整优化定点监测城市的范围,扩大数据来源,完善数据分析方法,建立更加科学、更贴近市场的排行发布制度,并推动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相应发布机制。

关于2019年的工作我就介绍这些。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大家围绕相关的重点业务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属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2019年就业情况怎么样?对做好2020年就业工作有哪些考虑?谢谢。


张莹:

感谢你的提问。综合统计监测和有关调研情况,2019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继续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全年实现城镇新就业1352万人。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2019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劳动力市场运行基本平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就业扶贫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9年末,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213万人,较上年末增加225万人。

就业工作的稳中有进,这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是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党中央坚持把稳就业摆在“六稳”首位,国务院升格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国人大开展了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全国政协将就业优先政策实施作为双周协商会的重要议题,就业优先的导向愈发鲜明。

二是得益于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就业形态。

三是得益于就业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政策落地见效。援企稳岗“降、返、补”政策全面发力,全年降低社会保险费4252亿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552亿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启动实施,春风行动等“10+N”就业服务活动密集开展,全年共组织各级各类招聘活动数万场,提供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近1亿人次。同时,就业工作的进展,也离不开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的拼搏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就业工作意义重大。从走势看,受益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红利的释放,以及稳就业政策的加力加效,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但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多,就业工作也必将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多措并举、供需发力,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加大援企稳岗实施力度,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切实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努力兜牢民生底线,全力以赴保持就业局势的长期稳定。

另外,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作一个介绍。我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2020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目前正在各地火热开展,在政府官网以及中国公共招聘网上开设了专栏,动态发布各地招聘活动和招聘岗位信息。希望媒体朋友们积极关注,广泛宣传。谢谢。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能否具体介绍一下2019年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的效果怎么样?下一步是否有新的降费举措?谢谢。


聂明隽:

谢谢你的提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降低社保费率、减轻企业负担工作。2019年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后,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策措施全部落实到位。2019年5月1日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29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全部降至16%。各省份延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符合降费条件的26个省份延续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费率。同时,各省份结合实际调整了缴费基数政策,缴费基数下限普遍降低,进一步减轻了困难企业及其职工的缴费负担,灵活就业人员选择缴费基数的灵活性也进一步提高。

二是超额完成全年减费目标。2015年职工五项社会保险总费率是41%,之后经过六次下调,去年是下调幅度最大的一次,目前五项社会保险费率总水平降至33.95%,其中单位费率降至23.45%,六次降费共降低了7.05个百分点。据最新统计,2019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个险种全年减费4252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初预计3100亿元的目标。前面五次降费共减费5500亿元,加上去年的减费总额,2015年以来社会保险减费近万亿元。减费规模超过预期,得益于中央正确决策、坚定信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有力推动,各地坚决贯彻、狠抓落实,上下齐心,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

三是企业减负效果明显。降费政策普惠性强、受益面广,减负作用直接、有效,不论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普遍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去年下半年以来,多家媒体密集深入基层采访降费感受和效果,企业普遍反映降费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降费红利或转化为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或转化为职工福利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降成本、市场增活力、职工同受益,受到广大企业和职工的欢迎。同时,社保费率全国基本统一,对促进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地区之间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促进养老保险制度良性发展。据最新月报统计,2019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37830亿元,总支出34631亿元,当期结余3199亿元,累计结余50869亿元。在实施较大幅度降费、降费效果超过预期、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当期还能实现3000多亿元的结余,是非常可喜的局面,充分表明降费以后参保缴费门槛降低,企业活力增强,参保单位和个人缴费积极性提高,既稳定和促进了就业,同时基金收入也实现了合理增长,促进了企业发展与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通过压实省级政府责任,提高基金中央调剂比例,加大对特殊困难省份支持力度等措施,有效缓解了省际之间基金结构性矛盾问题,确保了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2020年,国务院决定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再延续一年。养老保险费率降至16%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安排,我们将进一步巩固降费成果。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抓好降费工作的落实,积极组织开展政策实施效果总结评估,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降低社保费率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2019年12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请问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取消后,对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会不会有什么影响?谢谢。


张立新:

谢谢你的提问。职业资格制度是评价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自1994年建立职业资格制度,20多年来,这项制度的推行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职业资格改革深入推进,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大幅减少,作为技能人才评价的主要方式,职业资格评价已难以满足企业和劳动者需要,这就要求进一步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新的技能评价制度,弥补评价载体缺失问题。为此,经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地方和劳动者意见,并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今年1月起,除与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等密切相关的职业(工种)依法调整为准入类职业资格外,用一年时间分步有序将其他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不再由政府认定发证。同时,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制定发布国家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由用人单位或相关社会组织按标准依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就是将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由政府评价改为实行社会化等级认定,接受市场和社会认可和检验,这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的“一场革命”。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资格,不是取消职业和职业标准,更不是取消技能人才评价,而是由过去的职业资格评价改为社会化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这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是放权给用人主体和社会,改变了评价发证主体和管理服务方式,将为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拓展更大空间,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多的评价机会。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具体做法是:由企业等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两类评价主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我们将以企业为主阵地,大力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企业是用人的主体,企业需要什么人,怎么去培养、评价人,企业最清楚。因此,把评价权交给企业,由企业根据生产实际确定评价的职业(工种)范围,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或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最新技术规范,自主选择评价方式方法,把企业认可的技能人才选评出来,并兑现相应待遇。

此外,我们还将面向社会公开遴选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为社会人员、不具备自主评价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职工提供技能评价服务。政府部门主要做好职业和职业标准开发、对评价主体进行监管和服务等工作。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切实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为技能人才就业创业、成长成才提供广阔天地。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记者:

现在距离春节不到两周时间,请问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进展如何?如果遇到欠薪,农民工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谢谢。


王程:

谢谢你的提问。年末是建筑行业工资结算的高峰,也是欠薪案件高发期。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从2019年11月15日至今年春节前在全国开展,共分两个阶段:一是集中宣传和自查阶段,从2019年11月15日至11月30日。二是执法检查阶段,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春节前。冬季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共处理欠薪案件1.5万件,为22.85万名农民工追发工资待遇34.06亿元;向社会公布重大欠薪违法案件902件,列入欠薪“黑名单”483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853件,公安机关立案侦查552件。2019年12月中旬,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现在,各地正在按照冬季攻坚行动第二阶段的部署开展执法检查。

我们将进一步指导地方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民生工作,抓好每一案件的查处,对事实清楚的案件抓紧结案,让农民工拿到工资回家过年。

这里再说明一下,农民工遭遇到欠薪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维权:一是向属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二是向属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三是通过司法途径,即农民工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这里特别提醒一下广大农民工兄弟,在务工过程中,要注意妥善保存劳动合同、上岗证、考勤记录、工资欠条等证据材料,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劳动报酬权益。谢谢。


工人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人社部每年都会公布几批劳动保障违法案件,以欠薪案件居多,请问这项工作是怎么开展的?这次公布的案件有什么特点?谢谢。


王程:

本次发布会公布的十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都是欠薪案件。为加大对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惩戒和震慑力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6年9月颁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办法》,从201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对包括拖欠劳动者劳动报酬、不参加社会保险、欠缴社会保险费等在内的7种情形进行社会公布,旨在强化社会监督,促进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公布三批次30件重大拖欠劳动报酬违法案件,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3286件,其中多数是欠薪违法案件。这是因为欠薪违法案件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欠薪违法案件高发频发,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此为工作重心,重点查处并公布拖欠劳动报酬的违法案件。

这次公布的2019年第四批次十起重大拖欠劳动报酬违法案件,是围绕近期根治欠薪重点工作要求,归集各地省级已公布的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综合考虑违法案件发生的时间、涉及人数及金额、处置措施、处理结果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后确定的。这十起典型违法案件事实清楚,涉及劳动者人数较多,涉及拖欠工资金额较大,严重侵害了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益。

为打击和遏制拖欠劳动报酬违法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欠薪可耻,恶意欠薪有罪”的舆论氛围,我部将这十起具有较强警示教育意义的案件作为2019年第四批次拖欠劳动报酬案件向社会公布。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最近新一批新职业公示期结束了,前一段公示的时候引起了网友广泛关注和议论,我想问这一批新职业发布主要用意是什么?这对我们稳就业包括拓展新就业岗位有什么作用?


张立新:

谢谢你的提问。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我部会同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于1999年颁布了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于2015年完成了修订。近年,为及时反映职业活动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我们建立了动态发布新职业制度。新职业的发布,对于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提高职业教育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你刚才提到的新职业是指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的职业。新职业主要是采取向社会公开征集方式,经过专家评估论证、公示征求意见,按程序遴选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去年4月,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第一批13个新职业信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又有64家机构申报了139项新职业建议,经专家评估论证等程序,我们遴选确定了16个新职业,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这次公示拟发布的新职业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技术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职业的出现。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环境友好、面向未来”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制造业,催生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员等新职业的涌现。在建筑领域,国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并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催生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新职业。伴随高铁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铁路综合维修工和无人机装调工等新职业。这些新职业的出现,是对新兴产业发展作出的积极回应,也将对合理配置行业人员、优化从业人员结构产生积极作用。

二是创新发展催生现代服务业职业。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许多传统服务业正在经历转型与创新。在企业管理领域,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对整合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供应链管理人员的需求逐步增加。随着大量连锁经营模式的出现,有别于传统店长的连锁经营管理师逐步增多。近年各类电商迅猛发展,专职外卖、生鲜、药品、代购等网约配送员大量涌现。伴随着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训练师和全媒体运营师等各种新业态孕育而生。这些新职业的公布,将增强社会对从事新职业人员的认同度,也将促进整个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

三是美好生活激发健康服务业职业。伴随人口老龄化,社会康养需求和市场消费需求急速增加,国家层面提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美好生活”建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当前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居民用于健康检测、康复医疗、家庭照护等康养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带动了康养产业发展。过去,传统的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已经难以满足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照护需求,健康照护师的出现将为众多消费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端的服务。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对新生儿的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将发挥积极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为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等功能障碍者提供康复辅助器具及无障碍改造的咨询、适配、使用指导等专业服务人员远远不足,康复辅助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些新职业适应了社会整体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上丰富多彩的需求,也将促进提高生活服务业的质量。

总之,新职业的征集公布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将为新职业人员提供职业发展、实现梦想的机会。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相关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和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大力开展相关新职业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为促进就业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谢谢。


中国劳动保障报社记者:

从材料中看到,我国的电子社保卡签发九千多万张,电子社保卡怎么领和如何用这两方面请相关负责人再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宋京燕:

谢谢您的提问。为了让13亿持卡人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人社服务,根据互联网+人社的要求,我们积极推进了电子社保卡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电子社保卡目前全部地市开通,到昨天为止电子社保卡的签发总量超过9600万张,即将突破1亿。

关于怎么领的问题,电子社保卡以实体社保卡为基础,秉持开放的原则,目前已经开通了305个手机端申领渠道,群众可以通过常用的APP或者小程序,方便地获取电子社保卡承载的有关民生服务。目前,各个地方的人社APP已经普遍开通了电子社保卡的服务,中国政务服务平台APP及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掌上12333 APP已经在全部地区开通了服务,支付宝、微信、云闪付、城市一账通以及工、农、中、建等全国性的银行已经在大部分地区开通服务。特别说明的是,电子社保卡建有严密的安全体系,通过实名、实人、实卡的认证可以有效的保障线上业务安全。

关于怎么用的问题?电子社保卡已经提供了身份认证、移动支付等基本服务,承载了属地服务和全国性服务。

在属地服务层面,各个地方普遍开通了当地的社保线上查询,人社业务的线上办事。162个地市已经支持移动支付用卡。“粤省事”、“浙里办”等16个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和更多的地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对接了电子社保卡。部分地市探索了电子社保卡的扫码入园、扫码借书、扫码乘车,电子社保卡成为各地政务服务和智慧城市服务的重要载体。

在全国服务层面上,电子社保卡对接了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各项服务。这里我同步介绍一下这个平台目前的运行情况。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自去年9月开通以来,现在已经推出了9类22项服务,四个月的总访问量超过5000万人次。其中超过90%的访问量来自于电子社保卡开放的各类渠道,群众获得民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大增强。从相关业务访问量来看,社保信息查询、养老金测算、社保卡查询这些服务是更受群众关注,社保待遇资格认证也可以通过手机自助实现。此外,为了解决群众痛点的问题,去年底我们新推出了社保关系转移的网上申请服务,目前已经累计申请了近万人,有效支撑了社保关系转移的顺利接续,减少了群众跑腿,方便了参保人。今年,国家社会公共服务平台还将推出更多的申办类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9年12月社保卡发行满20周年,我们在去年四季度组织了社保卡惠民服务季活动,并且与十一家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签署了社保卡创新应用服务合作协议,加强社保卡的线上线下服务建设,让群众知晓卡、会用卡,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推进社保卡工作,加大在就业服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服务、农民工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打通实体卡和电子卡的应用范围,让群众根据其偏好和业务场景自由选用实体卡或电子卡,最大程度的方便群众。谢谢。


卢爱红: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中国网:

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2020年1月


一、 就业


工作进展情况:2019年,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2%。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4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9万人。一是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完善。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从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稳就业政策措施。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制定实施,进一步拓展了劳动者流动就业空间。开展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推动促进就业政策落实。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推动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加力增效,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困难企业稳定岗位,全年向114.8万户企业稳岗返还551.7亿元,惠及职工7289.5万人。二是重点群体就业平稳有序。认真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举措,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基层成长、青年见习、就业启航等计划,组织开展“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宣传活动,选派3.1万名“三支一扶”计划人员。扎实推进去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农民工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工作,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三是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扎实开展。针对不同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19年全国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03万人次,超额完成1500万人次培训任务。阶段性放宽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全年累计向126.1万人次发放补贴20亿元。四是公共就业服务持续优化。简化创业担保贷款手续流程,推进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举办就业创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10+N”专项活动有序开展,组织招聘会数万场,免费服务超1亿人次。发布13个新职业信息、9个新职业的就业景气报告、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全面实施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实施西部、东北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援助计划,新建一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整治,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下一步工作安排: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一是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发挥政策最大效应。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加快构建就业优先政策体系。二是加大稳企稳岗力度。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再延续实施一年。全面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吸纳就业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积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三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积极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落实常住地失业登记制度,及时将失业人员纳入就业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稳妥做好去产能等结构调整中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加强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四是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技工院校基础作用,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就业重点群体专项职业培训行动计划。五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重点群体创业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服务功能。组织“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新认定一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六是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开发全国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继续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二、 社会保障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全民参保计划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扎牢。截至2019年底,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67亿人、2.05亿人、2.55亿人;全年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为5.82万亿元,总支出为5.41万亿元,年底基金累计结余6.85万亿元。社保卡持卡人数13.05亿人,开通100多项持卡应用,电子社保卡签发9092.5万张。二是社保降费率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积极推进降费率、调费基,稳定征缴方式,实现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实质性下降,全年降费4252亿元。三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扎实推进,为加快推进全国统筹打下基础。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的指导意见制定实施,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取得阶段性成效。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3.5%,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取得积极进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职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等扎实推进。四是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调整,10个省份增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失业人员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年为1430.4万人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0亿元。五是投资运营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9年底,已有22个省(区、市)签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委托总金额达到10930亿元。其中,19个省(区、市)已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金额2123亿元,同比增加135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实现稳步增长。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监管手段和效能不断提升。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持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并完善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加大调剂力度,对基金收支困难省份给予更多支持。全面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全国统筹。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切实抓好降费率政策落实,密切跟踪降费率政策落实情况。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建筑业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三是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开展信息共享和大数据筛查比对,提升监管手段,强化基金监督管理。稳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


三、 人才队伍建设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加快推进分系列职称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中小学教师等12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印发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制度文件。加强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遴选414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等计划工程项目扎实开展。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养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14万人次。开展新疆、西藏特培工作,共培养52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技能人才发展取得新成效。我国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取得16金14银5铜和17个优胜奖,再次位列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组织开展国家级技能大赛60项,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三区三州”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开展第十四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制定修订颁布143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推动技工院校纳入统一招生平台。三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一步规范。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制定实施事业单位奖励规定、人事管理回避规定、工作人员培训规定等。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完成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任务,加快推进职称评审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动态实施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开展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集体表彰工作。选拔新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继续实施博新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健全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发布制度。二是加快技能人才发展。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健全评价标准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做好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工作。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提升技工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积极筹办和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和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三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研究建立岗位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细化支持和鼓励专技人员创业创新政策。


四、 劳动关系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根治欠薪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多发高发的态势得到明显遏制。制定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法制保障进一步加强。开展省级政府考核通报,对评为C级的省份进行约谈。加强劳动仲裁、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实施“护薪”行动。开展根治欠薪夏季专项行动和冬季攻坚行动,集中整治突出问题。2019年,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工资类违法案件5.8万件,为83.1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79.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3.1%、50.8%、50.4%。各级人社部门向社会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3286件,其中拖欠工资案件2395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3135件。人社部公布4批次280条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信息,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二是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规范和服务,推行集体协商,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开展2019年企业薪酬调查工作,指导各地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发布工资指导线。三是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效能提升。推广使用“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流程,依法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进一步落实为农民工服务相关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抓好根治欠薪工作。加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宣传贯彻,制定完善配套措施。扎实开展冬季攻坚行动,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加大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力度,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组织实施2019年度省级政府考核。二是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处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推动集体协商。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推进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能力。三是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继续做好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开展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加强农民工工作的统筹协调。


五、 人社扶贫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积极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门路,累计帮扶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就业1213万人,比去年底增加225万人。二是落实为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和贫困老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政策。截至2019年底,全国597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9.99%,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年为3808万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42亿元,2885.5万贫困老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三是加大技能扶贫工作力度。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新建技工院校或开设分校(教学点)10所,西藏技师学院开始招生。截至2019年底,全国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及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补贴性培训250.8万人次。四是积极引导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开展“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单独划定“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考试合格标准,在援藏援疆援青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方面实施相应倾斜支持政策,实施专家服务脱贫攻坚专项行动计划。在“三区三州”事业单位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奖励。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全力推进就业扶贫。落实就业扶贫政策,开展精准服务,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增强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定性。二是持续推进技能扶贫。提高贫困地区职业培训供给能力,深入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三是积极推进社保扶贫。落实为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和发放待遇政策,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助力减贫防贫的后续政策。四是加强人才人事扶贫。完善和落实针对贫困地区的职称倾斜政策,做好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及部分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线工作,引导组织各类专家人才赴基层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六、 系统行风建设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系列便民服务举措陆续推出。率先出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涵盖人社领域42个主项、178个子项,各地制定公布本地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分三批取消125件次证明材料。在人事考试、社保领域18个事项中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530余万人免证明材料报名参加了人事考试。社保卡批量制发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零星制发压缩至5个工作日。组织开展人社政策待遇“看得懂、算得清”活动,发布22篇政策解读,上线待遇测算模型。二是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发布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3项。积极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业务协同平台完成部省对接,初步形成全国协同共享机制,“互联网+人社”有序推进。12333电话咨询服务量超过1亿次,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全国统一的网上服务大厅和“掌上12333”移动应用上线运行,部分业务实现“一网通办”、网上办、移动办。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探索建立严重失信“黑名单”联合惩戒等制度。三是窗口人员服务能力普遍提升。出台加强窗口单位经办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全系统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持续推进“清、减、压”。抓好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落实落地、动态调整,优化服务流程。持续推进“减证便民”。适时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动人社领域各项政策“看得懂、算得清”。聚焦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伤认定、培训补贴申领、社保卡制发等事项,压缩办事时限。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好用好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应用电子社保卡,推进高频事项“一网一门一次”办理。三是加强窗口单位经办队伍能力建设。完善窗口单位制度规范,推行“综合柜员制”,健全“黑名单”和负面案例通报制度,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规范承诺制度。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继续深入开展“人社服务标兵”主题宣传。

  • 社部
  • 举行
  • 第四季度
1月14日,人社部举行2019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就业促进司、职业能力建设司、养老保险司、劳动保障监察局、信息中心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