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记者:请介绍一下,当前当地的就业形势是怎样的?
黄迎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上升为政府“一把手”工程。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把就业工作单独列为省政府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上升到宏观经济层面研究部署,建立了主管副省长为总召集人、省委、省政府3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责任明晰、措施有效、保障有力的落实机制。各地、各部门深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全省就业局势稳定,稳中向好。1-7月,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95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65.3%;城镇登记失业率3.86%,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低于控制目标0.64个百分点,实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梅建华:山东省今年共有180万人以上的就业需求,稳就业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今年以来,山东省出台稳就业20条、“六稳”30条,制定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意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打出一套稳就业政策措施“组合拳”,全省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一是就业指标稳。1-7月,城镇新增就业77.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70.2%;城镇登记失业率3.23%,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二是重点群体稳。截至7月末,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8.2%,失业人员再就业19.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4万人,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1002万人,未出现非季节性大规模集中返乡。三是企业用工稳。从518家企业调查情况看,二季度用工较一季度增长0.51%。
张光进:2019年1-8月,陕西省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1.27万人,同比增加3.1%,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4.51%;全省共登记2018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8.33万人、实现就业6.92万人,登记2019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6.24万人、实现就业1.49万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1.8万人。
这是因为我省出台的一系列稳就业政策正逐步发挥作用。我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降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险费率,政策实施2个月来,共计减费19.57亿元;加快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将惠及1300户企业、42万名职工。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负担,而且稳定预期,增强信心,有利于企业稳定生产、稳定岗位。
记者:针对重点就业群体,当地在就业服务方面是如何做的?
黄迎新:黑龙江省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完善实名登记系统,强化跟踪服务措施,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1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65.42%,与去年持平。通过开展专项服务活动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创业。2019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52.8亿元,同比增长5.5%;农民工规模达264.4万人,农民工返乡创业8.8万人,带动就业21.4万人。
我省还扎实做好去产能等职工安置工作,采取多项措施妥善安置企业富余职工。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安置去产能职工4.6万人,龙煤集团改革转岗分流职工10万余人,关闭小煤矿转岗分流从业人员2.3万人。充分利用扶贫车间吸纳、返乡创业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公益性岗位安置四种渠道进行帮扶,全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2018年,通过就业实现脱贫4.46万人。
梅建华:山东省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启动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高校毕业就业创业计划、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和就业见习计划,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促进困难人员就业方面,失业登记实行常住地服务,严格落实失业保险金等相关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开展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发展农业“新六产”、培育田园综合体,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目前累计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42.6万人。
张光进:陕西省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在9所高校探索设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实现政府、市场与高校资源无缝对接。定期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活动,通过“互联网+就业服务”,引入O2O招聘模式,主动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对接平台。陕西省还扩大就业见习单位范围,实施一次性见习留用补贴政策,评选省级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完善“一处登记,全省服务”机制,落实跟踪就业服务,帮扶离校未就业应届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或参加就业准备活动。
陕西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扎实组织开展专项活动,精准提供就业服务。结合地方特色产业,精心培育了“紫阳修脚师”“宝鸡技工”等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平台,开展苏陕劳务协作。3年来,苏陕两省共同举办扶贫专场招聘会近600余场,累计帮助1万多名贫困劳动力在省内和江苏稳定就业。
记者: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当地如何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黄迎新:一方面,我们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推进机关作风持续好转、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我们出台了多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提出多项措施,着力破解我省民营经济偏弱的问题。我省还成立了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出台《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大力推动办事不求人,各级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另一方面,我省实施了一系列普惠性减免政策,帮助全省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减轻了税费负担。
梅建华:1—7月,我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26.9万户,增长47.8%。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一是优化创业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开办并联审批,办理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加快“一次办好”改革,省级新取消下放行政权力事项19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培育良好的营商环境。二是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省本级设立10亿元的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快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由10万元提高至15万元。降低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申领门槛,扩大创业补贴受益面。三是加快建设“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促进创新创业就业良性互动。四是优化提升创业服务。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现高校全覆盖。
张光进:我省加强市场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推进“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政府支持+创业者”的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建设模式,引导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投资建设创业孵化基地420个,孵化创业实体2.75万个,带动就业25.9万人。我省搭建“陕西省职业培训云平台”,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学员实名制自主选学、人脸识别精准管理等功能。同时,我省提升创业担保贷款服务质量。一方面,启动建设“互联网+创业贷款”一网办理信息化平台,对陕西省创业担保贷款网上经办服务平台进行全省推广。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创贷信用乡村建设。今年1—7月,全省新增创业担保贷款26.95亿元、扶持创业2.01万人、吸纳就业6.64万人,创建信用乡村28个、为信用户发放贷款2241万元。
记者:在建立失业预警体系方面,当地做了哪些工作?
黄迎新:我省大规模开展企业岗位动态监测工作,制定了防范和应对规模失业风险,稳定就业形势的工作预案。不断加大援企稳岗稳就业工作力度,将钢铁、煤炭、煤电等行业去产能企业的稳岗补贴标准上调到70%。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筹集40亿元,用于支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持续帮助企业降费减负。
梅建华:一是健全失业动态监测机制,每月根据监测情况,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二是完善失业风险防控机制。研究制定规模性失业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建立稳就业“工具箱”。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对减员数量较多的市、企业,及时发送失业风险预警通知书,加大精准帮扶,做好失业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张光进:一是开展失业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监测企业岗位增减变化情况,把监测结果与援企稳岗政策有机结合,有针对性采取预防和调控措施。二是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制定《陕西省企业规模性裁员风险响应工作预案》,按响应机制分类启动措施。三是构建预警信息指标体系,对当期失业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对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进行预测预警,并提升预警质量。
就业压力不容忽视
记者:在稳就业方面,当地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黄迎新:我省面临的就业压力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技能型人力资源相对紧缺、低端岗位相对过剩,部分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有业不就”。二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偏高,部分地区和行业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三是市场主体活跃度不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发育缓慢,政策和资金效力没有充分释放。四是支持新就业形态的政策力度不够,对新就业形态的研究不深,缺少有效统计手段,底数不清、情况不明。
梅建华:当前,在内外部环境趋紧的形势下,我省稳就业主要面临三个“压力增大”:一是中美经贸摩擦的不确定性使稳就业压力增大。二是结构调整的挤出压力增大。我省正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持续加大。三是招工难与就业难的叠加压力增大。这些都给稳就业带来很大压力。
张光进:我省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速放缓缩减就业空间。一方面市场用人需求总量减少。另一方面,行业用人需求缩减明显。金融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和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教育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用人需求都有缩减。二是第二产业增长乏力影响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三是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加大稳就业工作难度。
多措并举稳定就业
记者:下一步,当地在稳就业方面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黄迎新:一是实施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确保今年完成培训3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为此,我省采取了将技工院校纳入全省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统一招生平台和毕业生查询平台、财政拿出1亿元资金并使用专项债支持技工院校发展、把失业保险基金支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筹集额度提高至40亿元等8条政策措施。二是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促进就业稳定增长。紧紧抓住我省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人社部门作用,全力支持项目发展、着力在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上发力,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三是激发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活力。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创业贷款规模,对符合条件的取消反担保,拓宽创业融资渠道,打造搭建优质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各类人才在我省创新创业。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业创业补贴支持力度,充分释放政策红利,研究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吸纳就业的全方位扶持政策。四是建立适应新业态就业的服务模式。抓好新业态中小微企业的调查分析,研究更加灵活、更适应新业态用工方式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政策。五是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和重点区域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各项就业服务。实施好农民工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对就业困难人员做好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做好去产能和农垦森工等国企改革职工安置工作,实现职工转岗不下岗。加大四煤城就业和培训政策倾斜力度,以发展电子商务、高新技术产业等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更多就业。六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成包含职业技能培训、技工院校招生等全省统一的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和“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实现“一地点击,全域通办”。
梅建华:一是推动政策落实。面向社会公布政策清单、服务清单、经办机构清单,推动就业政策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居。二是稳定企业岗位。坚持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失业保险返还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三是抓实技能培训。认真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今年完成培训77万人,3年培训300万人。四是培育“双创”载体。以“四不像”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示范样板,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五是强化就业服务。对每一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政策包”。加强就业政策与重点群体的对接,增强群众获得感。
张光进:我省将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一是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更加突出对第三产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新上项目、新增投资要突出就业效果。抢抓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编制我省人才需求目录,引导各类人才就业创业。积极争取中央项目在陕落地。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就业服务。加快推进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完善事项清单和标准规范,出台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的政策。三是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实施“百县千镇标准化创业中心创建行动”,打造优质创业平台,今年争取实现全省新增创业担保贷款40亿元以上的目标。
我省还要扎实推进稳就业工作。一是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降低费率政策,力争我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400万人。二是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19至2021年共培训企业职工和重点群体230万人,今年计划补贴性培训不少于21万人。同时,实施新型职业教育培训合作行动,提高培训就业率。三是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等专项行动,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实施稳就业精准帮扶行动,统筹做好困难企业和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重点加强返乡农民工作针对性就业帮扶。四是建立完善失业预警机制,有效规避、预防控制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刘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