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为技能人才培养注入源头活水——辽宁省推进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一览

2019.08.29

中华技能大奖得主、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数控车工洪家光还记得,2017年11月,他和其余94人被辽宁省评为首批“辽宁工匠”,不仅获得10万元的生活补贴,还可参加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评定。

“我省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的地位不断提高。”洪家光感慨地说。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以来,辽宁省不断出台激励政策,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打造覆盖全社会的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开展技能扶贫。“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是服务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辽宁省人社厅厅长段君明表示,辽宁省正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辽宁工匠”队伍建设,加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出台激励政策 “松绑”人才发展

2017年,辽宁省开始探索在现行技能等级基础上,向上增加“工匠技师”和“辽宁工匠”两个层级。2018年,全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就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等提出26条具体政策措施。

根据规定,“工匠技师”由企业自主评定和动态聘用,企业将对获评人员给予每月不低于3000元的岗位津贴;“辽宁工匠”在“工匠技师”群体中培养选拔,并由省政府命名奖励。

为确保政策落地生根,辽宁省探索建立健全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领域制定符合生产服务实际的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在发布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正面清单基础上,辽宁省将审批权限全面下放各市,鼓励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自主灵活评价,为人才发展“松绑”,释放人才发展“红利”。

近年来,辽宁省内各市、各企业采取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沈阳市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人员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奖励,并授予“盛京大工匠”荣誉称号,非沈阳市户籍并在沈首次购房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近3年“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高级技师还能得到最多30万元的购房补贴;

大连市给予高技能人才最高30万元的薪酬津贴,并每年选派120名高技能人才赴日本、新加坡、比利时、德国等国家研修培训;

“鞍钢工匠”年薪可达30万元;本钢集团一次性评选57名“工匠技师”并给予每人每月3000元津贴;渤船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享受总经理级相应待遇……

“一个又一个好政策出台,同事们学习技术的愿望更强烈了。大家都希望通过不断深造,获得更多荣誉和奖励。”洪家光说,“工匠技师”“辽宁工匠”两个称号,让年轻工人有了盼头,有了希望。“对技能人才的鼓励和褒奖,将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投入到行业中。”

“‘工匠技师’和‘辽宁工匠’表彰制度,是我们重要的探索。”段君明说,一系列“重奖”和“优待”,旨在全面加强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服务保障,提高其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促进其在推进辽宁振兴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位一体“造血” 壮大人才规模

沈飞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王刚,在公司成立了能人聚集的高手团队,不仅负责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能人才,目前已有7人获得全国、省、市技能大赛冠军和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沈飞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公司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公司注重人员能力培训,入厂新员工都要参加为期1年的系统培训,在职员工则参加职业素养、通用能力、专业能力、项目上岗等培训。除了借助大师工作室培养技能人才,公司还通过专项技能攻关、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方位引导和组织员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企业培养人才,只是辽宁省增强“造血功能”培养技能人才的其中一步。全省通过激发社会、企业、学校活力,壮大了产业工人队伍,打造了技能人才梯队。

辽宁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健全有当地特色的培训体系,各式各样的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新型学徒制培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针对重点群体的培训,激发了他们的就业活力。

企业内部,技师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应有尽有。辽宁省调整职业培训政府补贴省级指导目录,及时纳入新拓展产业领域和产业调整发展需要的工种,对特殊急需紧缺工种补贴标准平均上调7%。辽宁省通过推进失业保险参保职工“展翅行动”,为在岗职工参加培训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技工院校层面,辽宁省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大力发展技工教育。辽宁省推动技工院校集团化、多元化办学,深化校企合作制度,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德育教育唱响和现代企业技能人才模式推广五大工程,全面提升技工院校办学实力和管理水平,不断为技能人才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截至目前,辽宁省产业技术工人总量460万人,高技能人才112万人。2019年以来,全省新增技能人才4.59万人,技能人才队伍愈加壮大。

引导贫困生读技校 技能培训送进基层

19岁的董浩然,父母在外地打工,家庭经济拮据。经朋友推荐,他入读阜新技师学院,学习期间不仅学费、住宿费全免,每学期还有3000元的助学金,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技工院校是技能脱贫的“主战场”,也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在辽宁省的不少技工院校,农村生源达90%以上,全省技工院校就业率达96%。“贫困家庭子女进入技工院校,不仅有书念,毕业后有工作,还能为家庭减轻压力,为自己谋出路。”辽宁省人社厅副厅长吴松说。

辽宁省积极引导贫困家庭学生到技工院校就读,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办学优势,深入开展技能脱贫行动。对于贫困家庭学生,技工院校开辟招生绿色通道,优先招收,优先安排专业,优先安排进入订单定向培养班或企业冠名班,优先提供助学金、奖学金,优先安排实习,优先推荐就业。

2019年初,辽宁省人社厅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人社部门制定本地区技工院校服务脱贫攻坚工作方案,会同扶贫部门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实力度。技工院校承担起技能脱贫任务,主动摸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情况,掌握其就读技工院校和参加职业培训意愿。

“学校老师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得懂政策。”辽西技师学院院长张莉艳说,仅2019年上半年,全校就成立了22个技能扶贫招生工作小组,跑遍阜新市566个村,打通了学校招生、技能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各地开展技能培训进乡镇、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走进乡镇、社区、集市举办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班,进村入户宣传培训政策,确保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目标。

辽宁省以技工院校为抓手,坚持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四轮驱动,技能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人社部印发《打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以来,辽宁省已帮扶1.7万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占全省未就业贫困劳动力总数的28.8%。

吴松介绍,下一步,辽宁省将完善技能培训政策措施,使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更加精准,并持续推进技能扶贫千校行动,培养更多贫困家庭出身的技能人才。(赵泽众

  • 职业能力建设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以来,辽宁省不断出台激励政策,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打造覆盖全社会的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开展技能扶贫。“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是服务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辽宁省人社厅厅长段君明表示,辽宁省正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辽宁工匠”队伍建设,加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出台激励政策 “松绑”人才发展 2017年,辽宁省开始探索在现行技能等级基础上,向上增加“工匠技师”和“辽宁工匠”两个层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