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蒙城县根据省市关于就业扶贫驿站建设的工作要求,大立推进扶贫驿站、扶贫车间建设。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就业扶贫驿站26个,单独建设就业扶贫车间32个,开发岗位1374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84人就地就近就业,就业占比57.1%。
一、工作措施
1、理清工作思路,确立建设模式。为确定适合该县实际的扶贫驿站(车间)建设模式,县人社局建立包保机制,将全县16个乡镇划分7个片区网格化推进项目开展,由局班子成员分别负责展开摸底调查,最终确定若干生产项目优良、运营情况良好、管理相对规范、基本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作为打造就业扶贫驿站的重点对象。经过前期试点最终确立了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并举的“政府+”建设模式。即“政府重点引导,企业广泛参与,改建扩建为主,新建为辅”的建设模式,根据投资方式不同可分为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建设两类。
2、依托特色产业,推进居家就业。围绕“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依托特色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涉农一二三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带动贫困劳动者就业。鼓励适合分散式、家庭式生产的企业在贫困村设立就业扶贫车间,组织无法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者在家从事手工编制、来料加工等工作。如恒鑫藤艺编制,在全县多个乡镇设立了加工点,吸纳当地贫困劳动者足不出户在家从事藤编织手工,给予完成工作相当的劳务报酬。
3、完善扶持政策,健全制度保障。为保障最快速度推进就业扶贫项目建设,最大程度调动企业建设积极性,最高比率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该县先后印发了《蒙城县就业扶贫驿站建设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蒙人社〔2017〕69号)、《蒙城县就业扶贫基地和居家就业扶贫基地认定及补贴办法》(蒙人社〔2017〕70号)等文件,明确了就业扶贫驿站功能、建设条件、基本设施、吸纳人员比例;制定了《蒙城县扶贫驿站建设操作标准》推进标准化扶贫驿站建设;汇总编纂了《就业脱贫政策摘要》,大力宣传有关政策,鼓励有打造扶贫驿站条件的乡镇、企业积极申报,充分调动乡镇政府主动整合资源、叠加政策、强化服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
1、新建驿站(车间)用地难度较大。由于镇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地块使用性质规定明确,目前镇村可利用闲置建设用地紧缺,流转土地用于驿站(车间)建设难度较大。
2、贫困人员就业质量不高。目前,该县就业扶贫驿站吸纳的贫困劳动力多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技术人员,大部分从事的都是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工作,获得报酬与本人期望值有一定落差。
三、下步打算
下一步,该县将按照本次工作质量推进会议要求,纵向加深,横向加宽,进一步完善就业扶贫驿站、车间建设管理服务体系,做到“推进有深度、实施有宽度、政策有密度,监管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拓宽就业脱贫项目建设新局面。
一是推进上要有深度。将就业扶贫项目向纵深推进,向上加强同省、市业务指导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最新政策文件动态,不断加强学习,强化自身能力;向下加大指导镇村建设力度,推广建设模式,定期召开会商调度会议,指导镇村制定符合实际的建设方案。
二是实施上要有宽度。加强部门联动,点面结合,实施主体不局限,不仅是贫困村,更积极动员出列村、非贫困村因地制宜建设驿站、车间或基地。拓宽帮扶人群,从扶贫助困出发,拓展到普遍就业援助(城镇双困群体、巾帼创业等),形成以人社局为龙头—其他职能部门协同—县乡人社部门为骨干—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帮扶到人的立体格局,多渠道帮扶贫困劳动者就业。
三是政策上要有密度。打破单一建设壁垒,将扶贫、培训、产业、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整合资源叠加政策,同时帮扶贫人员及企业。(1)叠加产业奖补、就业奖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与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依托乡镇特色产业建设高标准就业扶贫驿站、车间或基地,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带动产业;(2)落实就业帮扶政策,统筹驿站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培训就业需求,举办专场扶贫招聘会,帮助驿站与贫困劳动者面对面洽谈;(3)兑现培训补贴和岗位补贴,指导驿站为招录的贫困劳动者进行定岗技能脱贫培训,鼓励双方签订劳务用工协议,帮助贫困劳动人员掌握一项技能进而稳定就业。
四是监管上要有力度。把就业扶贫项目建设纳入就业脱贫工程考核内容,采取定期调度与不定期督查互相补充的管理机制,一方面对项目建设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通报必整改,整改有回音,另一方面将对驿站的督查作为局就业脱贫工程推进组常规化业务,不定期进行现场督查;同时,借鉴市局经验做法,筹备在全县建成就业扶贫驿站、车间设置远程监控系统,通过线上平台掌握企业运转、人员出勤、技能培训、安全生产等情况。
五是服务上要有温度。扎实开展“三送一交心”活动,在扶贫驿站(车间)运行过程中,不仅完成建设任务,更用真心动真情,和贫困劳动者交朋友当亲戚,及时传达企业招聘信息、引导贫困劳动者参加技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蒙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高洁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