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服役15年的部队,转业到安徽省合肥市人社局(当时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为人社战线上的一名新兵。
当时,伴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出现大批失业人员,合肥市政府实施了“再就业工程”,采取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的措施,重点帮助生活困难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百帮创业基地、公益性岗位、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社区工作平台等“四大抓手”,较好地解决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当年累计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各类就业困难人员近7000人,通过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帮助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2万多人,社区就业岗位累计安置下岗失业和各类就业人员近8万人。此外,合肥市还建立了8个百帮创业服务中心、7个创业园、16条创业街,创办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3000多个,吸纳2万名下岗失业人员。
2011年,随着就业政策逐步完善,服务更加多样,以及就业群体的变化,想找工作的大学生或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已经不再满足政府部门的就业安置,纷纷在市场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谋求更加满意的工资待遇,就业已经由政策性安置转变为自主择业。
也正因为如此,出现了结构性就业问题,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职工,另一方面是就业群体的择业观发生变化,或等待观望、或缓就业、或慢就业、或不就业。于是,为了企业稳岗和招工,我们又出台“五缓”“四减”“三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组织“进园入企送服务、服企稳岗促发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并利用“省会劳务协作圈”平台,开通“人才直通车”和“招工大篷车”,举办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为企业招工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当年惠及1万多户企业,涉及企业职工49.3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
2016年前后,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又开始忙着为创业者服务,对有创业意愿的群众开展创业意识、创业模拟、改善企业、网络创业等免费培训,每年投入的培训资金在3000万元左右,培训人员突破2万人。同时,当地人社部门还向申请贷款的创业者发放担保贷款,仅2016年就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32亿元,成功扶持5258名创业者在合肥市成功创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
为帮助创业人士成功创业,合肥市累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57个,连续举办八届“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征集大赛,分别给予获奖的项目1000元到1万元不等的奖励。合肥市人社部门还出台创业扶持政策,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正常运营6个月以上并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费的,给予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的“稳定器”。虽然只有13年时间,但我见证了从服务就业、择业到创业的可喜变化;虽然离开了部队,但退伍不褪色,站好岗、守好职,为就业工作做好服务,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努力……(范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