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内黄县按照“劳动脱贫,岗位托底”的思路,积极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通过从事扶贫公益性岗位获得劳动收入,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截至目前,内黄县已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553人。
保洁保绿岗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每天清早,天刚蒙蒙亮,东庄镇铺上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段利民已经在大街上清扫街道了。
“政府每月给我发710元的工资,咱得把政府让干的活儿干好。”段利民说。
段利民今年43岁,前两年做过肾脏手术,家里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母亲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儿子,2016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不能出去务工,也不能干重活儿,政府给我安排了保洁岗位,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每天早上看着自己打扫得干净整洁的街道,心情也特别舒畅。”段利民笑着说。
自2017年以来,内黄县人社局积极与乡镇政府结合,由乡镇政府认真筛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将符合条件人员纳入乡村保洁、保绿等扶贫公益性岗位。
“开发乡村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一方面帮扶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也为农村环境整治提供了人员保障。”内黄县人社局局长侯国希表示。
扶贫专职岗位更好服务扶贫工作
“我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还能到镇政府上班。从2017年至今,我已经上班一年多了,每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加上家中几亩地的收入,现在已经稳定脱贫了。”在二安镇人社服务所内,林雪媛一边熟练地操作着电脑,一边高兴地说。
林雪媛是二安镇大槐林村人,家里有5口人,奶奶70多岁,父亲患有股骨头坏死,母亲患有腰间盘突出,还有一个上中学的弟弟。
“初中毕业以后,镇人社服务所干部找到我,说要给贫困家庭提供公益性岗位,问我想不想干。我当时觉得特别意外,也特别开心。有了这份工作,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又能增强自身能力,我觉得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信心干好。”林雪媛自信满满地说。
为充实乡镇人社服务所人员力量,更好地服务扶贫工作,内黄县人社局设置扶贫专职这一公益性岗位。各乡镇人社服务所筛选、推荐33名40岁以下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经过县人社局统一审核,这33名人员被安置到全县18个乡镇(街道)人社服务所,协助人社服务所工作人员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信息、宣传转移就业脱贫政策等工作。
以小时工形式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11月5日上午,在楚旺镇人社服务所内,55岁的樊桂花满心欢喜地签订了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樊桂花是楚旺镇辛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丈夫去世,两个儿子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家里仅她一个劳动力。
“政府给我安置了公益性岗位的工作,每天在街上打扫一小时卫生,既增加了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樊桂花感激地说。
为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确保早日脱贫致富,今年10月以来,内黄县对全县1098名贫困劳动力开展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确保符合受训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实现技能培训全覆盖。1098名参加培训的人员中,90%以上实现了转移就业,但仍有80名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的就业困难人员未就业。鉴于这一情况,内黄县人社局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以小时工的形式安排他们居家灵活就业。目前,全县80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全部实现了转移就业。
“与单纯送钱送物相比,公益性岗位让贫困群众更有获得感。”侯国希说。
目前,该县制定了《内黄县2018年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家庭劳动力就业实施方案》,下一步将继续在全县开发保洁、保绿、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除按小时工安置就业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还安置那些经扶贫部门审核认定的低保户、残疾人户、危房户、重病户、无劳力户等五类特殊困难群体。(宋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