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不断加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以来,巴南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858个,其中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开发公益性岗位492个,帮助188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工作成效
切实帮扶困难人群就业脱贫。巴南区针对贫困人员,开发保洁服务员、治安巡逻员、市政协管员、村务协管员等岗位。这些岗位工作内容简单,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符合贫困人员的就业需求。他们可以自食其力获得劳动报酬,解决了生活难题。
有效缓解基层管理工作压力。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基层政府机关、村庄、社区从事公共服务、政策咨询、行政事务等工作,有效解决了基层社保所的人员匮乏问题。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人员承担的环境绿化、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治安巡逻等大量公益性服务工作,有效缓解了各乡镇、街道的公共服务压力。
惠民政策配套结合效果倍增。各乡镇、街道将公益性岗位政策与其他惠民政策相结合,丰富了用工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圣灯山镇跳石社区的农家书屋、百姓茶堂等公共文化设施没有人员管理,无法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公益性岗位政策的实施,解决了这一难题。跳石社区围绕公共文化设施设置公益性岗位,聘请就业困难人员,推动了百姓茶堂、农家书屋的管理实施,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公益性岗位政策深入人心。部分乡镇、街道专门为公益性岗位人员定制了工作背心、工作挂牌,促进群众监督及形象宣传。随着公共环境的改善,周边的群众无不拍手称好。
存在问题
对政策扶持作用的理解不够深入。公益性岗位政策主要用于过渡性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保障其基本生活,是一项特殊的惠民政策。个别乡镇、街道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临时缓解部分群体矛盾,招用一部分并不符合就业困难条件的人员,阻碍了政策积极作用的发挥。
对特殊困难人员的帮扶后续乏力。部分残疾人、长期病患的“4050”人员等特殊困难人员,虽然能够胜任目前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但享受完三年政策后,很难凭自身条件再找到一份与其匹配的工作,可能将再次面临失业的问题。
招人用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乡镇、街道建立了系统化的用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规范的招聘程序,但仍有部分乡镇、街道在用人管理方面存在松散现象,无管理制度、无考勤记录、未落实专人管理、未实施人员公示等。
基层优秀人才留用渠道不畅。部分在乡镇、街道机关单位和村庄、社区从事协助管理的全日制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通过三年的工作学习,在用人单位的培养下,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基层工作经验不断丰富。但三年后,他们面临解约,现行政策没有留用此类人员的相关规定,导致基层出现人才流失和浪费人才培养的问题。
改进建议
规范招聘程序,严把岗位人员的审批关口。严把公益性岗位人员入口关,用人单位不按程序进行招聘的,出现问题严肃处理,并取消其补贴申报资格。一是严格公示制度,执行统一的公示标准,未经上墙公示期满的,不能进入公益性岗位工作。二是严格审查程序,公益性岗位人员上岗前需征求乡镇、街道的公安、信访等部门的书面审查意见,存在问题的人员不能上岗。
完善配套政策,建立政策扶持的长效机制。在本级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专门出台配套政策,针对残疾人、长期病患的“4050”人员等特殊困难在岗人员给予一定后续扶持,让其在现行公益性岗位政策享受期满后,未能找到适应的工作岗位时,可以继续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强化监督管理,发挥政策扶持的积极作用。一是建立公益性岗位开发资格审批制度,督导各乡镇、街道申请公益性岗位开发资格,从招聘管理、用人管理、宣传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细化,必须落实专人负责,建立规范的招人用人管理机制,通过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审批后,方可进行公益性岗位开发。二是制作统一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外套马甲和标识挂牌,配发给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要求上岗时必需穿戴,以发挥社会监督效应。
建立留用机制,促进基层工作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公益性岗位留用机制,从中录取优秀人员继续从事基层协助管理工作,有效促进广大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基层协助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重庆市巴南区就业服务管理局 汪怡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