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云南大关:下足五个功夫 就业扶贫工作见成效

2018.10.15

云南大关县有人口28.6万人,总劳动力15136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劳动力65508人。今年以来,大关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紧紧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总要求和“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就业培训、100%推荐就业岗位、50%以上转移就业,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1人转移就业”的就业扶贫工作目标,结合“山区、贫困、多灾”的县情,把就业扶贫作为大关2019年如期实现脱贫出列的主要支撑和兜底保障,围绕精准就业精准脱贫精准施策,打好“劳务牌”,下足五个功夫,就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一、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凝聚就业扶贫工作合力

大关县把就业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县委政府班子领导反复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意见,探索就业扶贫新策,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见效快、稳增收、能脱贫的路子。为扎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县委政府统筹抓,县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解决工作机构、人员等问题;领导带头倾力抓,县委政府领导带头调研,研究政策,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推进措施办法;成立就业扶贫领导组具体抓,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9个乡镇和38家县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全面协调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就业扶贫办专职抓,整合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和县人社就业局力量,组建就业扶贫领导组办公室,下设5个工作小组;乡镇、村社区落实102名就业扶贫信息员,专职从事就业扶贫工作,全县形成了县乡村合力全面抓的就业扶贫的工作格局。

二、在措施落实上下功夫,压实就业扶贫工作责任

一是落实任务“推动”。制定就业扶贫“作战图”,签订目标责任状,将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任务分解到9个乡镇和22家县直部门,由县就业扶贫领导组全盘指挥,乡镇和部门协同作战、共同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二是网格管理“联动”。责任落实网格化。出台大关县就业扶贫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县处级领导挂钩指导乡镇,乡镇、村社区和挂钩部门一月一入户核实,分析研判,动态管理“一库八台账”,定期开展数据信息比对录入,确保台账信息真实准确。运行机制网格化。县人社局、人开办84名工作人员分9个组,点对点指导9个乡镇和82个村社区就业扶贫工作。三是政策补贴“撬动”。争取广东省扶贫协作资金1150万元,整合专项就业资金200余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补贴,用活补贴资金“小杠杆”,撬动就业扶贫“大雪球”。出台就业扶贫补贴政策,阳光操作,规范运行。对有组织转移输出卡户劳动力的劳务机构,按照省外转移每人300元、省内县外转移每人200元的标准补贴;对在县外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卡户劳动力给予每人500元的稳岗补贴;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对在广东省中山市、东莞市务工3个月以上的卡户劳动力给予每人500元的交通费补贴;对吸纳5人及以上卡户劳动力,与其签订6个月及以上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的扶贫车间,给予每名1000元、累计最高5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实施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和挖掘机、美容美发、短期实用技术、竹类种植和加工等培训。四是建立机制“驱动”。建立一周一研讨、一月一通报和排名、一季度一联席会议、半年一总结点评、年终一考核的工作运行机制,实现就业扶贫工作有序、有力运转。

三、在引导引领上下功夫,确保技能培训全员覆盖

制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其中2017年已培训10558人,2018年将培训23950人,2019年计划培训31000人,确保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就业培训。一是分解任务。将技能培训任务分解到22家县直部门和9个乡镇,每月通报培训进展情况。二是按需培训。县、乡、村2500余名干部入户开展技能培训意愿调查,弄清楚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设置培训内容。对不能出去的,围绕地方特色农业和产业,开展养蜂、筇竹种植加工、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就地就近就业;对不能长期外出的,围绕当地各类项目建设,开展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在县内就业;对不敢出去的,围绕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技能提升培训,积极动员外出务工。三是订单培训。加强与劳务中介组织、用工企业协调对接,采取“培训+就业”的合作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式培训。四是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鼓励其自主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五是实用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大关实际,按照“一户一案、一人一策”,分类开展挖掘机驾驶、钢筋工、电焊工、种养殖、竹类加工等50余个工种培训。1—9月,全县完成各类培训19873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080人次。

四、在有序组织上下功夫,多头并进实现转移就业

一是建劳务基地。组织外出劳务考察4次,考察企业100余家,在江苏、浙江、上海、昆明、中山、东莞等地建立劳务基地20余个。二是开展劳务合作。与广东中山人社分局、浙江义乌人社局、上海金山人社局签订跨区域劳务协作框架协议,提供求职用工平台;与重庆技工院校、昆明跑马汽修合作,实现学习就业精准对接。三是引进劳务机构。引进中港劳务、昭莞公司等5家劳务机构,推进有组织转移就业。四是有组织招聘。开展“春风行动”招聘,秋季招聘。春节前后,利用返乡农民工回乡高峰期,组织中山、东莞、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企业20余家,有组织招聘92场,提供岗位30000余个。10月,组织中山、东莞等地15家企业开展8场次秋季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0000余个。五是强化就业服务。建立大关县驻中山、昆明、浙江海盐3个劳务工作站,开展稳岗就业等服务;开通农村劳动力找工作、就业人员跟踪服务等4个热线电话;做好“打一个电话、做一件实事、关心日常生产生活”的务工家庭后续服务。六是加强本地用工对接。联络395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吸纳2150人就业,卡户1130人;联合县内49个在建项目单位,解决1047人就业,卡户89人;协调108家企业本地用工1439人,卡户120人。七是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利用翠华镇原烟叶复烤厂闲置厂房,建立金诚电子厂,引导发展集体经济,吸纳本地转移就业。下一步,还将从岗前培训、一次性奖补政策上给予倾斜,争取吸纳500余人的就业扶贫车间落户大关。八是开发扶贫岗位。针对县内“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卡户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卡户残疾家庭劳动力、卡户有重病患者家庭劳动力等弱势群体,开发1198个就业扶贫联络员、村组公路养护员、农村保洁员、生态护林员、巡河员、平安管理员、地质灾害监测员等乡村公共服务和公益性扶贫岗位,实现安置就业。九是抓住转移就业重点。卡户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和“两后生”重点,大力组织转移就业和入学。目前,已实现卡户零就业家庭劳动力就业43人,还有零就业卡户2069户3233人,非卡户754户811人,将通过有组织转移、县内岗位安置等措施实现劳动力就业。全县2018年有“两后生”388人,已组织173人到广东省中山技师学院等职业教育院校学习。

今年1—9月,全县累计转移就业97050人次,占市任务数的90000人次的107.83%,比去年87600人相比增加9450人;转移就业卡户39757人次,占市任务数的22890人次的173.69%,卡户比去年17447人次相比增加22310人次。

五、在创业和援助上下功夫,落实政策帮扶促就业

对就业困难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提供就业援助,提供免费招工信息、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开发公益性岗位、乡村公共服务岗,实施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解决生活难题,促进稳定就业。

2018年来,开展创业培训34期1801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7户5355万元,带动就业917人;发放小企业贷款1户49万元;创业就业2863人,卡户916人。动态开发公益性岗位264个;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1221个;失业保险动态参保6308人缴费,征收失业保险金155.31万元,失业保险累计支出37.06万元,其中发放失业保险金8.1万元;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8人;发放大学生就业见习补贴5人。(大关县人社局 罗时彪)

  • 就业扶贫
今年以来,大关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紧紧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总要求和“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0%就业培训、100%推荐就业岗位、50%以上转移就业,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1人转移就业”的就业扶贫工作目标,结合“山区、贫困、多灾”的县情,把就业扶贫作为大关2019年如期实现脱贫出列的主要支撑和兜底保障,围绕精准就业精准脱贫精准施策,打好“劳务牌”,下足五个功夫,就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一、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凝聚就业扶贫工作合力 大关县把就业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县委政府班子领导反复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意见,探索就业扶贫新策,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见效快、稳增收、能脱贫的路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