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部分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存在故土难离情结,针对这一特定群体,无为县瞄准本地特色产业,力促此类贫困劳动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一是促进贫困户增收。鼓励各镇将驿站建设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按照“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原则,打造各具特色的就业扶贫驿站,实现了“一刻钟就业圈”。如开城镇、赫店镇的雨衣雨具加工,福渡镇、十里墩镇的羽毛羽绒加工,牛埠镇、蜀山镇的辣椒、荸荠等农产品加工。红庙镇依托红色旅游资源,与芜湖市丹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就业扶贫驿站,实现了“就业、旅游、产销”三项联动。目前,全县就业扶贫驿站共开发计件、计时等灵活性就业岗位714个,形成了“高弹性薪酬”模式,为贫困劳动者每年人均增收不低于12000元。
二是保障企业用工。各镇就业扶贫驿站建设主体结合当地产业实际,通过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村(社区)设立就业扶贫驿站(车间),在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乃至周边镇、村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荒、群众就业难的状况。目前,全县就业扶贫驿站可提供雨衣雨具、羽毛羽绒、木材加工、竹器加工、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亚麻加工等7种产业板块,累计吸纳周边劳动者就业424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180人。
三是推动电商发展。在就业扶贫驿站不断完善、生产的过程中,驿站的电商服务平台在产品推广与销售过程中也发挥着的巨大作用。如高沟、福渡、泉塘等镇就业扶贫驿站在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销售挡风被、羽毛球、荸荠、螃蟹等当地特色产品。今年以来,网上成交量已达到9万笔,实现销售额达约200万元。同时鼓励镇、村更多生产加工企业入驻就业扶贫驿站电商服务平台,积极开拓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制品网上销售渠道。(无为县人社局 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