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江苏省委驻滨海帮扶工作队主动应对挑战,在负责的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积极挖掘乡贤能人,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深入调研 找准问题
在滨海县的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调研发现,村里缺少有一技之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乡贤能人。如滨海县蔡桥镇木港村现有3199人,其中劳动力1385人,外出务工1165人,约占84%,空心化现象严重。留下的220名劳动力中,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技术,缺乏乡土人才、乡贤能人。
其中,帮扶工作队发现,突出的共性问题有三个:
一是乡贤能人数量少。由于村中经济相对落后,造成一些乡贤能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选择前往其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发展。留下来的人口大多数为老人、孩子以及妇女,有的贫困村中的年轻人口的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还不到10%。大部分留村人口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技能、知识水平较低。
二是综合素质不高。乡贤能人是指可传承技艺的巧匠、带领致富的能人。在滨海县,乡贤能人主要集中在养殖业、种植业等领域,从事深加工、营销、教育等行业的人才数量很少,而具有管理才能、创新能力强、经营能力水平高的人才更加匮乏。
三是培养机制不健全。由于农民在接受培训时还要兼顾农业生产,能够坚持参加培训的农民很少。同时,对乡贤能人培养的投入不足。目前,大部分投入由政府主导,但现在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本来就捉襟见肘,无法投入更多;而其他民间资本的投入目前还没形成相应机制,无法有效整合民间资源。
结合村情 分析需求
目前,驻滨海帮扶工作队和滨海县一起“挂牌督战倒计时”,明确帮扶工作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序清单,完善组织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但从滨海情况看,资金、项目等问题难度不大,而之前乡贤能人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却制约了整个扶贫工作的进程。
为此,工作队注重开发三类乡贤能人。
一是公共管理型。在滨海经济薄弱村,这种类型的人才主要从事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他们熟悉农村,能很好地处理扶贫工作中和村民产生的矛盾以及遇到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化解扶贫队面临的困境,使扶贫工作能够根据精准信息做到精确扶贫。
二是专业技能型。这类乡贤能人是指从事农村机械化生产、种植业、养殖业,能够引领农村人才发展,能够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技术型人才。对于扶贫工作来说,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带领贫困户进行种植、养殖,提升贫困户的收入。
三是经营管理型。这类乡贤能人包括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人以及农业合作组织的管理者,等等。在扶贫工作中,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才能,对农产品进行营销,将贫困人口的农产品顺利出售出去,保障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稳定。如该县东坎街道沙浦村的架式草莓项目,就成功引进了经营人才,产品刚投产就在网上进行了预销售,获得大量订单。
理清思路 拿出实招
目前,精准扶贫对滨海乡贤能人队伍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队结合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实际,提出三项举措。
一是精准培训强素质。工作队与县人社、农委等部门一起,结合各镇各村对乡贤能人的需求,分类组织培训,将现有的较为分散的培训平台加以整合,把培训教师队伍以及资金投入等资源融合统一,提升乡贤能人培训的效率。同时,创新培训模式,让培训成为“既有味道、又富营养”的活动。
二是健全机制强队伍。通过外部引进等方式,充实当前的乡贤能人队伍,增加和扩大乡贤能人的数量和规模,这也是工作队和县里重点抓的一项工作。如工作队在界牌镇陆集社区挖掘了3位乡贤能人,这几位乡贤能人流转了650亩土地进行冬瓜、小麦轮作,带动村民致富。
三是打造品牌抓特色。滨海县的白首乌、粉丝、小花生、草柳编等都是当地的特色产品,需要滨海本地的乡贤能人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要引导和鼓励那些农村中有能力、有技术、有经验、会管理、能经营、综合实力较强的乡贤能人参与进来,并以他们为核心和骨干,将贫困人口组织起来,扩大规模效应,带动各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实现脱贫目标。(江苏省人社厅 李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