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就业扶贫车间不断涌现。据统计,目前江西省共建立就业扶贫车间3541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达5.47万人,真正实现了“小车间、大作为”。为深入了解江西省就业扶贫车间发展状况,笔者在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等地开展实地调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规律,为助力精准脱贫提供参考。
特点及作用
就业扶贫车间,大部分是建在村镇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或企业在乡村设立的适合分散加工的初级产品生产车间。调查发现,江西省就业扶贫车间的产业多样,规模各异,形式灵活。从产业看,既有配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而发展的上下游产业,又有现代规模农业、特色土产品生产加工,还有传统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生活用品的加工制造,等等。从规模看,既有吸纳几十名贫困劳动力就业、总员工达几百人的工业企业,也有员工数不足十人的家庭作坊式企业。从方式看,既有在工厂集中生产,又有送料上门、零散加工、按件计酬的家庭操作。
正是由于就业扶贫车间建在贫困户的家门口,形成“15分钟工作生活圈”,加上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使之成为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新选择,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的“试验田”。从江西省情况看,就业扶贫车间能够发挥服装、纺织、电子、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辐射延伸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就业扶贫政策与产业扶贫政策叠加,既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又帮助贫困劳动力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就业。目前,江西省已经形成了上犹灯饰、宁都电商、新干箱包、新余光伏、余江眼镜、南康家具、修水皇菊、瑞金生态农业等一系列扶贫典型产业,打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就业扶贫车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试验田”效应十分明显。
从“授鱼”到“授渔”的“转捩点”。就业扶贫车间凭借其设在家门口的地理优势、普遍较低的技能要求、弹性灵活的管理方式,使以往纯靠“输血”维持生计的“边角料”,变成自我“造血”的生力军。
既“扶智”又“扶志”的“加油站”。通过打造就业扶贫车间,使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有了收入、有了尊严、实现价值,既解决了物质贫困,更解决了“素质贫困”“思想贫困”,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
发展现状及经验
当前,江西省就业扶贫车间呈现遍地开花、处处结果的良好发展态势。笔者调研的宁都县、上犹县、遂川县、吉安县,分别建立就业扶贫车间39个、104个、33个、9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80人、3259人、1396人、112人。笔者认为,可以将江西省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经验总结为“五有”:
有能人。大部分就业扶贫车间是通过发挥返乡人员在外积累的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等优势,以及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创办起来的,从“孔雀东南飞”到“凤凰回巢”,以“能人领舞”带动“众人齐舞”。
有市场。就业扶贫车间归根到底是企业,要实现持续经营,需要开拓长期的、较为稳定的市场。如宁都县馨美航空布艺礼品有限公司与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合作,参加各类专业展销会开拓市场,产品远销海内外,已吸纳本地劳动力260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60多人,2018年计划新增员工200人。
有效益。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相对不高,因此许多就业扶贫车间积极吸纳他们就业,用工成本相对较低。此外,除了自有住房外,许多就业扶贫车间还充分利用废弃厂房校舍、废旧房屋改造建设,或租用村集体厂房,既可以解决用地用房问题、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多赢。
有爱心。就业扶贫车间吸纳的劳动者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还有很多员工家庭负担较重,不能按照固定的考勤时间进行管理。需要就业扶贫车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适度降低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实行弹性管理、灵活管理。
有政策。由于就业扶贫车间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其员工素质、运营条件、管理成本都不利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需要政府因势利导,给予政策支持,扶上马再送一程。江西省人社厅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就业扶贫车间每吸纳1名农村贫困劳动力,可获得1000元的一次性奖补,并在创业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遂川县下发开展车间进村精准扶贫活动工作方案,对新建就业扶贫车间一次性给予2.5万元-5万元的开办补贴,同时为车间发放员工全年工资总额的20%作为就业补贴。
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方兴未艾、大有可为,扶持打造更多的就业扶贫车间,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因此,要继续广泛宣传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显著成效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引导更多返乡创业能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就业扶贫车间,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整合政策资源,帮助解决启动资金、土地厂房、办证申请、社保费缴纳、产品销路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共同促进就业扶贫车间可持续发展。(姚睿钦 谢小贵 王林安 傅贤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