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大余县紧紧围绕实现“一人优质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通过以岗位帮扶、就业培训、创业带动、扶贫车间等为主要工作措施,从单纯“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智”,提升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的能力。
一、扶贫专岗,确保精准就业
该县针对农村贫困群众文化低、年龄大、就业难等实际情况,各乡镇和人社部门不断完善安置机制,推动安置贫困户等就业困难群体,使之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就业的“助推器”。在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中,11个乡镇大力开发了托老看护、保洁保绿、治安巡逻、乡村道路维护、山林防护等公益性岗位,对有就业愿望、就业条件的贫困群众实行了安置,并制定农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明确了就业脱贫退出机制,目前已安排435名贫困劳动力上岗。
二、技能培训,确保精准施策
按照培训对象各有侧重、培训资源相互补充、培训内容各有特色的原则,该县全面整合人社、教育、扶贫、农业、旅游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全县统筹安排各项培训资金、培训优惠政策,并向农村贫困户倾斜。同时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两委的作用,全面摸底排查农村贫困劳动力从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并建立台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培训。通过入户调查,摸清了贫困户劳动力的培训需求或培训意愿,收集汇总各项目单位的培训项目和培训任务,结合实际统一制定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资金的投入情况,将当年的目标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各培训单位。该县建立统一的培训目录,将信誉好、培训质量过硬的培训机构、培训类别、培训工种、培训师资等信息,与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共享。同时,该县加强师资保障,让职业学校主动承担培训任务,鼓励民办培训学校等社会优质培训力量参与。该县对涉及的培训单位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健立健全培训补贴申报制度,认真审查核实培训机构申报的培训资料,据实上报审核。
据了解,2017年该县组织了4000余人参加了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他们还创新培训方式,采取“互联网+就业技能培训”方式,借助微信群、QQ群、远程操作等方式在线指导学员,建立线上线下培训的服务模式,方便参训学员学习技能。
三、扶持创业,确保“精准发力”
县里开设了“就业扶贫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放宽贷款条件,提升贷款额度10万元以内,用于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和能人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同时形成了“创业培训+创业贷款”的联动机制,简化放贷程序,实行限时办结制。把创业贷款与创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从参加培训、推选项目、开业指导到提供贷款扶持、落实税费减免、后续服务等环节上实现一条龙全方位服务。在创业贷款工作中,为带动精准扶贫对象就业的创业人员增加了贷款额度,每带动一人增加5万元。发放26笔贷款,其中23笔共计635万元创业贷款带动贫困人员72人,3笔65万元直接扶持贫困户创业。
四、扶贫车间,确保“精准帮扶”
依托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积极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提高贫困人口就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单位和“第一书记”的作用,引导镇、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房屋,创办适合居家分散的手工产品加工业务的“扶贫车间”。按照先行试点,全面带动思路,率先在新城镇南丰村创办了新建五金仿藤家具厂,依托仿藤家具厂这种扶贫车间模式,目前在全县共计建立了83个扶贫车间,且大部分都与帮扶单位签订了房租和水电合同。扶贫车间共计带动就业2002人,其中贫困户765人,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该县把就业培训课堂也搬到群众“家门口”,将农村贫困户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定向就业帮扶,使扶贫对象掌握一技之长。扶贫车间将机械的“输血”转变成自我“造血”,将“等靠要”转变为自己要,提振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现在扶贫车间的周边农村地区,村民一有机会去扶贫车间学习一门挣钱的新手艺。达到“麻将手转变为编织手,吃饭厅转变为工作间,懒散户转变为勤劳户,等靠要转变为自己创”。同时继续鼓励能人带头开展创业扶贫,扩大带动效应。大力鼓励和扶持能人通过创业带领贫困人员就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10万元至50万元贴息小额贷款,协助企业老板办理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2017年已拨付扶贫车间岗位补贴资金23.94万元,县财政统筹安排的扶贫车间补助资金110万元已全部拨付至各乡镇。(江西省大余县劳动就业局 赖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