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农工党中央:关于加快完善国家职业标准的建议

2018.03.06

随着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新兴行业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新的职业岗位将不断产生,既对社会就业产生直接影响,也对职业教育产生引领导向作用,决定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但目前我国职业标准的制定和公开还比较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就业期望和职业人才培养院校的需求。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国家职业标准更新不及时、覆盖面窄。2010年,我国组织对1999年版的职业大典进行修订,继而推出2015年版国家职业大典,职业标准更新周期达16年之久。2015年版的职业大典将职业分为8个大类1481个职业,但有国家职业标准的仅641个,还有56%以上的职业没有职业标准。

二是国家职业标准内容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够。我国职业标准的表述专业术语较多,如果不是从事某行业的行家,很难理解相应的标准和要求。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表述相对通俗易懂,即使没有接触过该行业的人,阅读之后也能明白职业标准和要求。此外,我国的职业标准中缺少关于职业岗位工资平均值、从业人员总数、在未来数年间预计工作岗位增长数、人才缺口等方面的详细说明,而这些信息对从业者、人才培养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是国家职业标准等相关信息获取不方便。作为国家职业标准,其作用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但我国目前尚未有一个权威、公开的平台获取相关资料。虽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资格管理网站(http://ms.nvq.net.cn/)提供了国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等内容,但其全文并不向大众甚至学校开放,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标准作用的发挥。各类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更是缺乏一个可信的、全面的渠道来源。

为此,建议:

一、加强对国家职业标准建设机制和管理机制顶层设计。改变我国职业标准开发的管理者是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而具体开发者是地方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现状。由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一盘棋统一管理,建立在线网站,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社会各界对职业技能类别增减提议;组织专家做好国家职业标准框架设计,完善建设机制管理,结合区域行业新业态发展建立职业标准,及时研制更新工作机制。

二、建立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和应用管理体系。尽快建立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和应用管理体系,积极跟进解决具体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已有的641个职业标准,研究制定剩余840个职业标准。各级地方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以国家职业标准框架设计为依据,主动组织区域内的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职业、专业的相关骨干专家,积极开展区域内新行业新职业的标准研制开发工作,及时补充完善标准内容。对新兴的职业岗位工资平均值、在未来数年间预计工作岗位增长数、人才缺口等方面进行科学预测,给予从业者、人才培养者更多的指导。

三、建立职业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和面向全社会的发布平台。建立信息定期采集制度,根据区域行业发展的节奏以及社会就业工作的安排,确定信息采集时间周期。采集及发布的信息内容应契合就业人员的需要,尽可能详细并通俗易懂,要求包括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的技术、对就业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工作方式、需要的教育水平、薪资水平、岗位数量及人才缺口等重要信息。构建一个权威的面向社会大众的开放的公共发布平台,主动发布区域内主要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确保公众都能在这个平台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应信息。

建议承办单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 责编:lj )
  • 职业培训
随着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新兴行业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新的职业岗位将不断产生,既对社会就业产生直接影响,也对职业教育产生引领导向作用,决定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但目前我国职业标准的制定和公开还比较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就业期望和职业人才培养院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