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在宁夏盐池县发放的多笔创业担保贷款中,有5笔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的创业贷款,总计50万元。平均每人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虽然数额不高,却帮助像盐池县麻黄山李源畔二队徐正伟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尝到了通过种植养殖致富的甜头。
“想脱贫,意愿、培训、资金、政策,还有勤劳,我们缺一不可。”徐正伟告诉记者。
发放创业贷款 强化就业支撑
自2017年至今,在所辖盐池县、同心县和红寺堡区3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吴忠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实施以促就业助脱贫为重点,以督查摸底、梳理建档、强化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扶贫工程,惠及3个县区,共计1.9万户贫困家庭。
吴忠市加强对贫困人员信息常态化监测,建立贫困人员联系、反馈制度。“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摸底的方式,吴忠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文化程度、劳动能力、自身特长、培训意愿和就业情况、就业意向,进行询问登记和划分归类;对摸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并核对录入。”吴忠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张少军说。
该市深入调研集中连片贫困区的13个乡镇及21家企业,收集培训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加大对贫困区创业贷款的扶持力度。
截至目前,吴忠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已为盐池、同心、红寺堡集中连片区各类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7笔,共计1364万元。
技能培训+扶贫车间 力促家门口就业
“根据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培训意愿和岗位要求,吴忠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开设家政服务员、刺绣品制作、中式烹饪等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贫困劳动者就业能力。”张少军介绍。
同时,吴忠市还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选拔100名从事种植养殖且有培训愿望的贫困劳动者,依托盐池县职业中学、宁夏林业研究院森淼培训基地,对他们进行滩羊养殖及葡萄、枸杞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
红寺堡区把葡萄产业作为脱贫富民的支柱产业,创新“酒庄+基地+农户”产业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合同、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等方式,解决8万名农民就业。
其中,宁夏罗山酒庄有限公司将红寺堡区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提供的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作为扩大经营的资金,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对贫困户进行葡萄种植培训。仅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圈塘村,葡萄种植面积就达到3000亩,带动种植户500户,全村村民全部实现脱贫。
在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民族用品和羊绒产品的同心县扶贫产业园内,33家企业通过各自的扶贫车间,解决近1300人就业。每家企业均招收了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
为鼓励支持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同心县在标准厂房租用、融资、技能培训等10个方面出台政策,并对在扶贫车间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购房、公租房减租等优惠,就近就地安置和辐射带动600多名贫困人口。
据张少军介绍,2016年之前,吴忠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男性劳动力年平均就业时间为4个月,实施就业扶贫后,年平均就业时间提高到8个月,就业率保持稳定增长。“发展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成为就业率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下一步要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至少有一个人实现就业。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张少军说。
加强劳务协作 实现转移就业
近年来,吴忠市不断完善实名制登记动态管理制度、企业用工互通制度、覆盖城乡的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就业创业政策和企业用工信息。同时,该市与宁夏内外相关企业对接,向外输送劳动力,建立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
其中,红寺堡区依据外出务工的人数、地点、务工期限、人均收入等信息,分五类七档对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济人进行补贴。盐池县与泉州市洛江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开展校企、民办职业机构与企业的订单式培训、招工等合作,为劳务人员输出提供保障。
根据培训需求,红寺堡区将培训内容与培训意愿相结合,培训专业与本辖区主导产业相结合,组织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将技能培训成果转化和企业用工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017年,福建省德化县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向红寺堡区提供招工信息,并定期招用输出方劳动力。对此,红寺堡区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局制订劳务输出工作方案,并建立定点培训、定向输出的劳务合作制度,利用现有的职业培训资源,根据德化县用工和专业培训订单,制订培训方案,并优先安排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记者 赵文 通讯员 杨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