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3秒就有1人办理出院结算、每5秒就有3人持社保卡购药,全年共有3100万人次使用社保卡、相当于全市参保人数651.5万人的4倍多……2017年,吉林省长春市医保部门用准确的数字、实在的举措诠释医保的惠民利民。
从全民医保的普惠政策,到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惠政策,长春市医保部门结合全市发展特色,围绕民生工作重点,多方合力提高保障待遇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参保职工和居民得以分享社会保障成果。
聚焦“看病贵”提高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
医疗保险寄托着每个家庭对健康生活的期盼,承载着参保人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2017年伊始,长春市医保部门便为百姓送上一份沉甸甸的大礼——自2017年1月1日起,全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12万元提高到20万元,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2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医保报销封顶线由32万元增加到70万元。为了有效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该市还将提高城镇职工医保报销限额和大额医疗救助标准列入建设“幸福长春”行动计划。
待遇标准提高给参保人员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因呼吸衰竭,参保患者曲先生需要长期住院治疗。2016年他的医疗总费用是135万元,医保报销27.7万元,报销比例仅为20%。2017年,曲先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2%,这让他的家人很是意外。
“2017年我们一共花了87万元,医保报销63万元。这真是对我们实实在在的帮助。”曲先生的妻子孟女士激动地说。
和曲先生一样,2017年该市共有1441人、3532人次个人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大幅降低,“看病贵”难题再一次得到破解。
关怀“候鸟”人异地就医实现直接结算
每年天气转凉后到海南过冬,春暖花开后再回家……近年来,在长春市这样的“候鸟”老人越来越多,异地就医问题成为这些老人的困扰。
年过八旬的黄老先生和老伴儿是典型的“候鸟”老人。他说,以前在海南看病,都是自己先垫付医疗费用,返回长春再报销,特别麻烦。可是2017年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在海南看病和在家的报销手续是一样的,直接刷社保卡就行,特别方便。”黄老先生说。
2017年,长春市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与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成功对接,33家省市医保共同定点的医疗机构完成业务系统升级改造,成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定点医院。随后,该市结合实际,调整医保相关业务流程,参保人员每年可以两次申请异地就医备案手续。
2017年,长春市有7074人经国家结算系统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手续,并成功完成即时结算32笔。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让“候鸟”老人看病不再有后顾之忧。
情牵失能者医疗照护保险让全家无忧
在普惠的基础上实现特惠,向大病患者倾斜,减少他们因病致贫的风险,这是长春市医保部门一直努力的方向。
“感谢政府,让我活得有个人样儿!”近日,张阿姨对来访的长春市医保部门工作人员说。
无儿无女的张阿姨是低保人员,由于小脑萎缩丧失自理能力,10多年来一直辗转于各个救护站。2017年,在社区和医疗照护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张阿姨住进了祥祉圆照护保险专区,通过审批享受医疗照护保险待遇,除政府拨付的金额外,其余费用全部由养老机构承担,使张阿姨实现零自费入住。
寒冬腊月,房间里暖意融融。面带笑容的张阿姨凝视着窗外,安详、幸福。在养老院一年的精心护理下,张阿姨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大幅改善。
自2016年医疗照护保险政策在长春市落地以来,不到两年时间,在财政、人社、民政、卫生等多部门通力合作下,该市照护保险制度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照护机构分级报销、待遇结算、照护目录、照护规范、失能标准、耗材标准、远程审批等7个方面实现突破,包含10大项50小项的能力鉴定机制逐渐完善。
2017年,长春全市累计有3375人、29385人次发生护理费用9389万元,照护保险基金支付7530万元,平均补偿比例达到80%。2016年12月1日,中度失能人员被正式纳入全市医疗照护保险覆盖范围,在首批提出申请的157人中,已有14人享受相关待遇。
曲先生家人舒展的眉头,黄老先生自豪的笑容,张阿姨真诚的感谢……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传递着长春市参保者的幸福。(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