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群雁忙归来 乡亲拔穷根——四川省通江县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2018.01.23

冬日的阳光透过树梢,打在新植的茶苗上,59岁的郭汝奎一大早就来到茶园,清理沟渠。“穷了一辈子,没想到如今我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郭汝奎满面笑容。

郭汝奎是位于大巴山深处的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渔池村人,妻子早年去世,他独自一人拉扯4个孩子长大,日子过得穷苦,是村里的贫困户。

“我现在几乎天天在茶园打工,没时间走亲戚,亲戚们都埋怨我。我告诉他们,不是我不想走亲戚,而是党的扶贫政策好,我要趁着还有力气多干活,彻底拔掉穷根。”

郭汝奎乐呵呵地算起了他的收入账:在茶园打工,一年收入3万多元;4亩耕地流转给薛宇种茶,一年收入1600多元;入股薛宇创办的种植养殖合作社,一年分红1万多元……

郭汝奎口中的薛宇也是渔池村人,20多年来在外搞建筑工程积累下财富,2016年春节回家时,在乡党委政府的劝说和鼓励下返乡创业,发展种植养殖和森林康养产业,同时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薛宇已投入4000多万元,流转乡亲们的耕地800多亩种茶,流转140多亩塘库搞水产养殖,森林康养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景点打造也正在推进中。

渔池村是个贫困村,共有贫困户62户223人。薛宇在山上创业,另一名返乡创业人员赵志刚则在山下的溪谷里创业,他流转乡亲们的土地,依托山水竹木掩映的良好生态环境,计划投资4亿元打造回乡创业示范园,发展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和森林康养产业。

渔池村党支部书记郭汝红表示,除了村民自种的菜地,两名返乡创业人员把全村13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了,村民从农民变成了“工人”,长年在家的劳动力每天在基地都有活干。以前背井离乡在外务工的村民中已有四五十人回到村里,并在基地务工,既有了务工收入,还能赡养老人、抚育幼子,家庭生活其乐融融。“今年春节,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来后,看到村里的大变化,会有更多人选择留下来就地务工。”郭汝红盘算着。

薛宇、赵志刚返乡创业,打算把渔池村变成“有山有水有文化、有产有业有景点”的新农村,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助力全村脱贫攻坚,让贫困户有着长久而稳定的收入。目前,渔池村和邻近村子贫困户中有70多户在两人的产业基地务工,每天收入80元至100多元不等,其中36户贫困户还入股两人建立的合作社、企业,每年参与分红。赵志刚透露,贫困户入股他创办的企业,每入股1万元每年固定分红1800元。

位于大巴山腹地的贫困县通江县,61万农业人口中有22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如今,通江人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已蔚然成风:永安镇华家坪,过去杂草丛生,贾晓波返乡创业种下1万亩富硒有机茶,荒凉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在三溪镇,李明带着学到的技术回来,带领乡亲们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大获成功。

正值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的通江县,把返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返乡创业人员及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全程提供项目信息、创业指导、技术培训、政策法律、土地流转等支持,“量身”开展菜单式服务。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回引返乡创业2700多人,回引创办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企业和经济实体400多家,共带动就业2.16万多人,其中带动贫困户就业7800多人。(蒋作平 黄毅 刘坤)

( 责编:lhj )
  • 脱贫攻坚
正值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的通江县,把返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返乡创业人员及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全程提供项目信息、创业指导、技术培训、政策法律、土地流转等支持,“量身”开展菜单式服务。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回引返乡创业2700多人,回引创办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企业和经济实体400多家,共带动就业2.16万多人,其中带动贫困户就业78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