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人力资源服务已成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在上海、重庆、江苏苏州等地建立了11家国家级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趋势显现。截至2016年底,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11850万亿元,从业人员55.3万人,帮助超过1.8亿人次实现就业或转换工作岗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正迎来新的“春天”。
顶层设计推动——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指明方向
2011年,人力资源服务业首次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年,《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作出详细的设计。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首次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实现到2020年行业规模达到2万亿元、从业人员50万人,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2016年3月,《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突出了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人才市场化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7年10月,人社部印发《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提出“一带一路”人力资源服务行动,提出要加强开放和合作: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引进我国市场急需的海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强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交流合作,鼓励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我国投资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支持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设立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该《计划》还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根据对等开放原则,积极推动降低市场准入壁垒,鼓励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构建全球服务网络,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承接国际服务,提供特色化、精细化人力资源服务。
“另外,《计划》还提出完善投资管理体制、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该《计划》既包括走出去,又包括引进来;既包括投资机制,又包括合作机制。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于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完备的行动规划。”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诚说。
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人力资源服务助力“一带一路”
近几年,我国进一步扩大人力资源市场对外资开放试点,在上海等11个自贸试验区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地,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向外资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试点。这些政策较好地适应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目前,很多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进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并且在猎头、管理咨询、外包等高端服务业态中取得长足发展。
各地也相继启动“一带一路”人力资源服务行动计划。
近年来,福建省外国专家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家通道、国家平台,以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点平台、重要机制建设为依托,突出“海丝”核心区建设关键领域、重点项目,采取短期为主、长期为辅、点面结合、灵活多样的引智方式,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有影响的专家项目和培训项目,为对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人才国际化,青岛市人社局开展了“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战略行动专题研究,计划用5-10年时间,建立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选、用、育、留、引”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建成“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高地。青岛市还将搭建“一带一路”引才引智平台。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该市在“一带一路”国家聘请招才引智大使,采取定期举办活动等方式,加强与驻外机构、国际会议组织、国际猎头公司、海外工程师协会组织、国外留学生组织的合作,加速“一带一路”国际高端人才智力在青岛集聚。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策理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个企业要从战略与战术双重角度考虑未来的发展,并且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以保证成功地走出去。政府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探索我国大型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人才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大型企业提升自身实力贡献力量。(李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