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验

关于2016年就业扶贫工作情况报告

2017.12.14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李克强总理要求,贫困地区要建立和完善与输入地的劳务对接机制,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加大组织和培训力度。汪洋、马凯副总理也多次对就业扶贫作出指示批示,进一步指明工作方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2016年,我们将就业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纳入就业创业工作总体规划,在年初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与各项重点任务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会同财政部组织实施粤湘鄂劳务协作试点,印发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召开全国就业扶贫工作视频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全年定期调度推动各地工作进展,广泛收集推广地方典型经验做法,组织中央主要媒体开展专题巡访,全方位推动就业扶贫工作。各地瞄准目标、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勇于创新,就业扶贫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政策措施得到加强。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后,各省份立即对就业扶贫工作作出相应部署安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河南、四川、安徽等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还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就业扶贫专题文件,召开现场会、推进会专题部署推动,建立调度督查机制,实行月通报、季点评、年督查。同时,因地制宜、创新实践,不断健全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政策体系。有的对跨省务工贫困人口提供交通费补贴,对开展有组织输出的劳务经纪人、中介机构给予就业服务补贴,鼓励外出务工;有的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社保补贴,支持稳定就业;有的将贫困人口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

二是就地就近就业探出新路。针对部分贫困人口年龄偏大、文化技能水平偏低、照料家庭等情况,各地结合当地特色,走出了一条产业进乡、电商进村、创建劳务品牌与促进转移就业相结合的扶贫新路。山东、安徽、江西等地大力发展乡镇扶贫车间、村社代工点,新疆大力推广“卫星工厂”、“民生坊”,河南、青海实行“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组织贫困劳动者在家从事来料加工、传统手工艺制作、农产品加工等居家就业和灵活就业,既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题、也发展壮大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带动了一批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解决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实现了多赢。

三是劳务协作机制更健全。各地普遍将劳务协作作为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协作范围上,从省际之间拓展到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协作内容上,从用工协作拓展到产业扶持、技能培训、服务提升、权益维护等多个领域;用工协作上,从专场招聘会、劳务洽谈会拓展到常态化、网络化的用工岗位信息共享、远程招聘,以及乡企对接、村企对接等。如宁夏与福建在巩固既有协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市县对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精准对接。广东与湖南湖北开展省际劳务协作,组织贫困人口赴粤就业,帮助在粤农民工稳定就业。安徽组织皖江皖北、湖南组织长株潭与湘西自治州、新疆组织南北疆之间开展省内劳务协作。

四是以品牌培育带动创业就业。各地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中,扶持贫困人口在农村传统技艺、乡村旅游、土特产加工等领域创业。湖北实施农家乐精准扶贫创业项目,青海大力发展拉面经济,分别对新开办农家乐、开办拉面店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同时,对创业成效好、积极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还给予一定的就业补贴。

五是技能脱贫有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技工院校开辟绿色通道,优先选择专业、优先安排实习、优先推荐就业,全面落实免学费、助学金政策。同时,各地围绕用工企业需求,以定向培训、订单培训为重点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补贴标准。一些地方对就读技工院校的贫困生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补贴,支持贫困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实现稳定就业。

六是稳定就业成为新重点。提高已就业贫困人口就业的稳定性,对增收脱贫见效更快。各地在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中,把已就业贫困人口作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地普遍指导基层平台将辖区内就业的贫困人口列为工作对象,加强劳动权益维护,督促签订劳动合同,落实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对就业转失业的,加强跟踪帮扶。湖南、甘肃等省在本地贫困人口就业较多的地区还建立劳务办事机构,会同当地人社部门协同处理劳动纠纷,维护合法权益。

2016年,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促就业、稳就业任务依然艰巨。2017年,我们将认真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实施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就业促进规划为引领,以落实就业扶贫指导意见为抓手,围绕实现精准对接、促进稳定就业、带动促进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不忘初心,鼓足干劲,扎实做好工作。一是强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建好用好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促进部门间、地区间信息共享,以贫困人口就业需求为靶向,因人施策精准服务。二是全面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推广就业扶贫车间、社区工厂等经验做法,推动农村电商扶贫,支持发展居家就业、灵活就业等就业新形态,着力拓展贫困地区就业空间。三是深化实化劳务协作。推动健全省际省内劳务协作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组织遴选就业扶贫基地,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四是精心实施千校技能脱贫工程。努力引导支持更多的贫困青少年就读技工院校,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五是着力稳定就业。指导督促输入地加强劳动权益维护,改善劳动条件,开展跟踪就业服务,提高就业稳定性。

 

( 责编:lj )
  • 就业扶贫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李克强总理要求,贫困地区要建立和完善与输入地的劳务对接机制,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加大组织和培训力度。汪洋、马凯副总理也多次对就业扶贫作出指示批示,进一步指明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