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要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精准扶持。山西天镇县有4万多贫困人口,没文化、缺技能,是他们走出去打工的“绊脚石”。县里瞄准北京春节前的“保姆荒”,组织一批妇女培训之后到北京从事家政服务,希望以此带动群众脱贫。这条脱贫的路子走得是否顺利?成效如何?记者日前作了采访。
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在北京做家政的杨素芳连续第四年收到山西省天镇县政府发来的祝福短信。短信感谢天镇姐妹们用辛勤的付出托起了“天镇保姆”的响亮品牌。
2013年初,杨素芳和其他18名姐妹们一起,针对北京春节前“保姆荒”,奔赴北京保姆市场,打响了“天镇保姆”品牌的第一枪。3年来,天镇县政府先后组织、动员、培训、输送3000多名农村贫困妇女充分就业,带动3000多个家庭近1万人实现脱贫,为农村妇女就业增收架起了一座“致富金桥”,成功铸造了“天镇保姆”的金字招牌。
变“腿短”为“腿长”
去北京前,杨素芳还是足不出户的农村妇女,见人都不敢说话,全家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老伴常年都有心血管疾病,每一次去医院输液都得挂账,家里还有孩子需要扶养……”回忆起当初的窘境,杨素芳眼眶泛红。
位于山西最北端的天镇县,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贫困面广。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统计,全县贫困人口7.38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1%。
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自2012年开始,为寻找能带动全县人民脱贫的好方法,天镇县政府进行了认真调研。
由于天镇土地无霜期只有120天,农民在地里劳作的时间加起来不足3个月,其余时间大都赋闲在家,成了“闲人”。
天镇的地虽然不好,但在发展劳务经济方面,却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县里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富余劳动力5.4万,其中妇女2.6万;天镇的区位优势明显,距北京仅有280公里,让劳动力,尤其是妇女劳动力转移到北京,打造劳务经济,完全有可能。
“精准扶贫,不仅要求人要精准,项目也要精准。我们算过,每名输出就业的妇女每年的收入,相当于种植两个日光温室或者饲养300只羊的纯收入。这样看来,劳务输出是实现天镇脱贫最快捷的一种方式。”人社部派到天镇县挂职副县长的王剑辉说。
但劳务输出路上困难重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村民们的观念问题。
在当地,“守业有余,创业不足”的思想惯性,束缚了农村妇女外出就业的脚步。当地人称这种现象为“腿短”。
第一批的“天镇保姆”,玉泉镇李家庄村村民刘仙荣,在“走出去”前遭到丈夫李栓英的极大阻拦。“还是怕她到大城市,过上好日子以后就不回来了。”面对记者,李栓英不好意思地说。
天镇县妇联主席王雁峰向记者介绍,天镇农民外出打工有“三怕”:一怕工资没保障,二怕遇到危险,三怕到大城市难以沟通。“前期工作确实不容易,我们总结经验得出,每成功输出一名妇女,都需要过‘五关’,即村干部思想关、妇女自身观念关、丈夫面子关、子女理解关、村民舆论关。”
“观念不转变,人就迈不开腿,走不出去,也就脱不了贫。”天镇县扶贫办主任贾彪说,“转变思想的第一步难迈。”
为了能让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大山,县扶贫办、妇联等相关工作人员,钻山沟、进农家,走村入户宣传动员。他们让村支书带着,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坐在土坑上,与贫困农村妇女算长远账、算增收账,并请外出务工人员现身说法,逐渐打消她们的顾虑,树立起她们“脱贫致富勇争先,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新观念。
“变‘腿短’为‘腿长’,是我们分析主要矛盾、寻找滞后症结、审视发展短板滞后再努力的结果。事实也证明,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富裕劳动力转移,打造劳务经济,的确能有效助力农民增收,摆脱贫困。”王剑辉说。
为保姆提供“保姆式”的服务
在“天镇保姆”走出去之前,也有一些天镇人走出大山,到大城市打工。但由于技能上的欠缺,这些人做得并不如意。有的人做了一段时间后,无功而返。
李菊花是天镇县张西河乡刘伸屯村的一名农村妇女。几年前,她没经过正规培训就到北京做家政,因为不专业,每个月的工资仅有1800元。
“精准扶贫,不仅要摆脱思想贫困,还要摆脱能力贫困;不仅是‘想出去’,还要‘有能力’‘干得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琦表示,“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如何培养贫困人口的自身能力非常重要。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引导劳务输出扶贫,关键是要加大劳务输出培训的投入。”
高美琳和高爱琳是姐妹俩。3年前,俩人抱着“赚钱给儿子结婚”的想法,参加了天镇举办的保姆培训班。如今,姐姐高美琳因为要照顾家里老人先回了老家,妹妹高爱琳依旧待在北京,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妹妹一家的生活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据高美琳介绍,妹妹的儿子现在已经结婚了,家里生活比原来好了很多。
“当年我们参加培训时,学习的主要是烹调、保洁、家电使用的技能,还有学习普通话。”高美琳说,“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说普通话,我不会说也不敢说。现在,我说普通话已经很流利了。”
据王雁峰介绍,天镇的保姆培训分为三级:乡村初级理论知识培训、县基地基本技能专业培训、北京高校及专业机构实操技能提升培训。所有的培训费,学员不用出一分钱,全由县扶贫办补助。
“我们克服了资金短缺的困难,建立了功能设施一流的培训基地。我们把废弃的军营改造建成5000平方米、设备总值50万元,拥有‘婴幼儿护理’‘老年护理’‘居家清洁’‘家电使用’‘餐厨烹饪’等8个培训室的家政服务培训基地。”王雁峰说。
3年来,天镇就地培训家政服务人员131期6478人,输送到北京进行技能提升培训的有93期3236名。成本低、见效快,“天镇保姆”已成为精准扶贫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个完整的家政服务机制,包括全方位动员、培训、输送、签约、服务、回访。在天镇县政府看来,要想把“天镇保姆”打造成家政行业的一块招牌,必须要与市场相结合,先找出口,再培训输送。“加强培训是一方面,与输出机构对接是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实现良性循环,才能让‘天镇保姆’走出去、留得住、叫得响。”王剑辉说。
“扶上马,送全程”,言出必践。天镇扶贫干部积极上阵,担任“天镇保姆”全面宣传的介绍人、就业服务的保证人和跟踪服务的“娘家人”。
政府的亲自参与,也让北京的家政公司十分满意。北京和平家政已与天镇有了数年的合作,负责人张碧兰对“天镇保姆”政府保障的模式赞不绝口。“我们与天镇的合作已有3年,他们做得不错,客户的口碑极好,有组织、有制度,安全可靠。”
打造“天镇保姆”品牌
北京丰台蓝天怡景小区内,杨素芳正悉心照料一名年逾八旬的老人。如今她的工资每月近4000元。当保姆3年,她辛苦挣来的钱,给家里买了冰箱,换了大彩电。儿子也娶了媳妇,孙子已经出生,老伴的病也治好了。家里还多了6万多元的存款。
“我们原来也没想到,干家务活也能挣钱!”现在,杨素芳经常会回到天镇,鼓励参加培训的姐妹们多学技能。“我想让大家都像我一样,大胆地走出去。我现在已经脱贫致富了,你们也一样能出去闯荡,改变自己的生活。”
李家庄是天镇县里有名的贫困村,靠种玉米每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刘仙荣出去当保姆两年半后,就用挣来的钱给儿子在县城买了新房。丈夫李栓英一提起此事,就后悔当初阻拦妻子出去当保姆。“幸好当时出去了,否则我们怎么能过上这种好日子呢?”
输送一名妇女,可以带动一个家庭;调动所有妇女,能够改变整个农村。现在,天镇县每周都会有10名左右妇女走向北京家政市场,年龄最小的23岁,最大的63岁,月工资在2500元到4500元之间。
脱贫目标要靠村民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稳定脱贫要靠长效机制来保障。在把“天镇保姆”品牌做大做响的同时,“月子鸡”“月子米”等带有浓厚“天镇保姆”特色的产品也相继问世;结合天镇气候、土壤,大力种植的改良马铃薯“荷兰15号”,也带动了全县人民共同致富。天镇通过发展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了产业脱贫1.4万人。
劳务输出的脱贫攻坚之路,是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途径。今年5月12日,在山西省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天镇保姆”培训大篷车正式起航。大篷车开到晋中市的昔阳县,吸引了大批农村贫困妇女。3天的培训过后,5名有着强烈就业愿望的妇女奔赴北京,勇敢地迈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目前,天镇县已成为全山西劳务输出精准扶贫的一张名片。按照规划,未来5年内,天镇还将进一步打造家政服务品牌,跟随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培养更多保姆、护工、月嫂,帮助1万余名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脱贫。(赵泽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