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浅析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推动新型城镇化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2016.05.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永善县在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国家级电站建设的大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发展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新型土地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也在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出现一些机制难题。近日,按照省、市要求,笔者通过座谈走访、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永善县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浅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为永善县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化献言献策。

一、永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永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北部,位于东经103°15′-104°01′,北纬27°31′-28°32′之间。东与大关、盐津县接壤;南连昭阳区;北接绥江县;西北隔金沙江与四川雷波、金阳县相望,是滇、川两省六县的结合部。东西横距46.6千米,南北纵距121.2千米,总面积为2778平方千米。全县辖溪洛渡、黄华、莲峰、茂林、桧溪、大兴、码口、务基8镇和细沙、青胜、墨翰、团结、马楠、水竹、伍寨7乡137个村(居)委会2737个村民小组。

(二)人力资源及就业概况。截止2015年12月,永善县总人口150394户463014人,从业人员259867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60870人,机关、事业、企业等从业人员14609人(其中企业670家,3352人实现就业),其它(灵活就业、外出打工等)84388人,16周岁至59周岁适龄劳动力人口298084人,全县劳动力就业率为87.1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8%。

(三)“两后生”人力资源概况。十二五以来,永善县招生高中生6855人,高中升学5270人,未升学1585人;招生初中生19554人,升学13762人,未升学5792人。5年来,产生后“两后生”(指初高中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7377人。

(四)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概况。十二五以来,永善县劳动就业服务局共开展技能培训12376人,投入培训资金815.19万元,其中2011年677人46.03万元,2012年7600人476.12万元,2013年1948人129.18万元,2015年2151人163.86万元。开展技能培训鉴定6172人,发放技能鉴定补贴73.24万元,其中2011年677人8.12万元,2012年4213人50.56万元,2013年869人10.43万元,2015年413人4.13万元。2015至2015年,县就业局共发放就业见习补贴42人(次)27.6万元。十二五以来,县人力资源办共开展技能培训9030人,投入培训资金748万元,其中2011年2380人194万元,2012年2550人194万元,2013年2500人200万元,2015年1600人160万元。5年来,共开展引导性培训3400人次,投入资金78.5万元。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概况。十二五以来,永善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7.1万人次,其中省外转移就业27.6万人次,省内县外转移就业13.4次,县内转移6.1万人次。累计有序转移16.3万人次,工资性收入63.3亿元,务工纯收入16.6亿元。

(六)农转城或城转农概况。十二五以来,永善县农转城63919人,其中2012年完成40688人,2013年完成15601人,2015年完成7055人,2015年575人;2015年城转农83人。

(七)城镇建化及保障房建设概况。2013至2015年,全县城镇建化设静态投资达35.6亿元,计划投资建保障房2600套,已建成保障房526套,其中乡镇310套,县城216套。

二、永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呈现无序性。据调查,十二五以来,在全县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48%的劳动力依靠亲戚朋友介绍实现就业,35%的劳动力自谋出路就业,7%的劳动力依靠政府组织(县人力资源办和县就业局)和中介组织牵线搭桥外出,10%的劳动力依靠其它方式转移就业。从数据上分析,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呈现无序性,并有很强的亲源性,政府性的有序转移就业明显不足。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据统计调查,十二五以来,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达44.7万人(次),占转移劳动力的95%,其中52%的人员从事建筑业,12%的人员从事经商贸易,6%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16%的人员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4%的人员从事餐饮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化明显。目前,县内外就业市场都对技能型劳动力更加青睐且工资高,无技能劳动力找工作困难且劳动报酬低,农民工主动要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2015年,永善县先后举办砌筑工、电焊工、钢筋工、挖掘机、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宾馆服务、种养技术等培训86期345班次11135人,其中按需定向定单培训1042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技能化趋势,以往靠廉价劳动力务工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全县转移输出的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以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为主。

(五)转移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省外。201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流向中,县内1.57万人(次)占13%,省内县外3.48万人(次)占28%,省外7.2万人占60%。从转移的数据上分析,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比如深圳、东莞等。

(六)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近年来,永善县通过“贷免扶补”和“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积极鼓励有能力的转移就业人员返乡创业。同时,对已经具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积累、具备创业能力且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鼓励和创业培训,向其介绍创业政策,宣传创业典型,帮助成功创业。2015年,全县共引导186名农民工自主创业,同比增加11%,有效带动279人就地就业。2015年,引导213名农民工自主创业,有效带动319人就业。

(七)农民工转移就业季节性、兼业式明显。永善县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即兼职农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另一种是务工同时利用休息日兼种土地。调查显示,永善县29.6%的农民工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就业,16.5%的农民工属兼业式就业,两项占农民工转移就业的46.1%。

三、解决永善县新型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理论和政策上明确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意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推进新时期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也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对策。

(一)统筹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

全县上下应严格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5月下发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35号)要求,统筹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充分尊重农业人口转为城镇的居民的自愿,以合法稳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为户口登记基本形式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使户籍制度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适应,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逐步让已长期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在户籍身份上成为完全的城镇居民,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能够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同时,也实行人口转移的可持续性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稳步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就业问题。

(二)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可持续性发展。

《决定》明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永善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应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积极搭建好县域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在政策范围内,适时出台土地流转补偿政策和产业化经营政策,这样既可以让农转城居民获得发展的资金补助或补偿,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性发展,也可实现农村土地专业化发展,把土地集中在种植大户或产业发展带头人手中,破解好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从长计议解决好“三农”问题,以产业化、工业化的战略思维,发挥就业乘数效应,拓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渠道,实现“人”的真正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让“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有效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长久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农民工基础技能、谋生技能为重心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打破传统的培训而培训模式,积极构建培训新模式、新机制,推动培训新常态,增强农民工就业技能,为县域新型城镇化提供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二是以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层次为目标,积极引进有实力、信誉好、公信度高的培训机构,把培训的落脚点放在就业上,全方位、多角度建立健全市场-意愿-产业-就业培训体系,让城乡未就业者公平享有培训机会,着力提升培训市场效能。三是建立培训激励、绩效评估机制,使培训与产业项目相结合、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确保培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避免培训陷入形式化和无序化。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1、落实好农民市民化的相关政策,把进城落户的困难农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好进城困难农民的后顾之忧。

2、积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积极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着力构建进城落户农民社会保障安全网,切实增强社会保障功能,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全覆盖。

3、及时研究出台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住房保障服务政策,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方面享有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永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吴贡华)

( 责编:lhj )
  • 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