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三记“实招”织密劳动维权网

2025.08.08
月29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零工市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正式揭牌,成为呼伦贝尔首家人力资源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有了这个‘身边的调解室’,咱们零工维权更方便了。”一位快递骑手,道出了基层劳动者的心声。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公开为基、以服务为要、以创新为翼,通过系列务实举措构建起劳动人事争议化解“快车道”,为和谐劳动关系筑牢根基,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动能。 阳光仲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公开透明的庭审,让我们对规范用工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7月29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零工市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正式揭牌,成为呼伦贝尔首家人力资源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有了这个‘身边的调解室’,咱们零工维权更方便了。”一位快递骑手,道出了基层劳动者的心声。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公开为基、以服务为要、以创新为翼,通过系列务实举措构建起劳动人事争议化解“快车道”,为和谐劳动关系筑牢根基,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动能。

阳光仲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公开透明的庭审,让我们对规范用工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在呼伦贝尔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庭审现场,一位企业负责人在旁听典型案件公开审理后发出感慨。这是当地“阳光仲裁”机制的生动实践——每季度选取典型案件开展公开庭审,邀请企业代表、社会各界人士走进现场,直观感受仲裁全流程。

打开呼伦贝尔市人社局官网,仲裁机构地址、材料清单等信息一目了然。今年以来,当地将“公开透明”贯穿仲裁全流程:通过官网和服务窗口全面公开仲裁员名册、办事流程、权利义务等信息,编制《办事指南》提供“一站式”指引,制作二维码方便群众下载法律文书模板……一系列举措让仲裁流程从“纸上规定”变为“指尖服务”。

公开带来公信,高效赢得民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立案受理案件52件,当期综合结案率达100%,调解成功率87.03%,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417.53万元;调解中心及分中心调处农民工欠薪争议155件,追讨工资394.04万元,成功化解2起10人以上群体性争议风险,用实效守护劳动者权益。

精准服务:让专业力量“沉下去融进去”

“季节性用工如何规范?技术工人竞业限制有哪些要点?”在内蒙古华德牧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会议室,仲裁员志愿者正为企业“量身定制”用工方案。因生产规模扩大,该企业用工管理难题凸显,经过专项培训后,修订3项制度、补签5份规范劳动合同,从源头化解潜在争议。这样的“点单式”服务,在呼伦贝尔已成为常态。

当地组建仲裁员志愿者队伍,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开展分众化普法: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制造企业解读劳动合同法实操要点,在高校招聘会为应届生送上就业法律手册,到快递网点讲解新就业形态下的工伤认定规则……截至目前,志愿者已开展专题普法15次,联系企业40家,用专业服务为企业“把脉问诊”,让法治春风吹进厂区车间。

机制创新:让争议化解“接地气见实效”

面对新业态与零工经济带来的新挑战,呼伦贝尔以机制创新破解争议化解难题,让调解服务跟着需求走、贴着群众办。

呼伦贝尔市新业态劳动纠纷调解中心,率先推出“一站式”服务组合拳——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者搭建线上线下融合沟通平台,整合政策咨询、调解置换、就业帮扶等全链条服务。针对新业态争议“急、小、散”特点,量身定制案件调处“时间表”与“流程图”,提升化解效率。

海拉尔区零工市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则将调解触角延伸到劳动者“家门口”。依托零工市场扎根基层的优势,发动市场内熟悉行业特性的员工参与调解,联动市、区两级仲裁员志愿者提供专业支撑,形成“身边人解身边事”的鲜活实践。

从阳光仲裁的公开透明,到志愿队伍的精准服务,再到基层组织的创新化解,呼伦贝尔市以机制创新破解劳动争议难题,用公正高效的裁决、暖心便捷的服务,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营商环境写下生动注脚。下一步,当地将持续深化仲裁改革,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劳动关系角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 争议
  • 劳动
  • 仲裁
  • 服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