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破解和谐劳动关系“老难题” 解锁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

2023.09.18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今年以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社局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注重源头预防,注重培育创建,注重矛盾化解,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职工和企业双方合法权益。

注重源头预防,服务更精准有效。坚持防患于未然,加强劳动关系政策宣传宣讲,引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拓宽政策宣传渠道。组建党员宣传先锋队,借助“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契机,深入走访企业。通过订单式、个性化服务,多渠道多方式开展送法律、送培训、送指导活动20余场次,涉及政策劳动合同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社会保险缴纳等内容,提高企业依法用工和职工理性维权的意识。提升以案释法质效。组织开展庭审观摩、案例分享、仲裁建议、流动仲裁等10余次,为企业提供专业性、规范化指导,引导企业完善管理制度、降低用工风险,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同时加大案件回访力度,了解企业诉求和意见,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质效。强化隐患排查力度。持续优化“治未病”执法理念,将劳动关系隐患排查贯穿于日常执法检查,做到执法关口前移。突出劳资纠纷隐患的排查预警,提高事前预防效能,降低劳动维权事件发生率,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计划年度内对218户企业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双随机”执法检查。

1

注重培育引导,措施更暖心舒心。持续深化柔性执法理念,助企业护民生,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推动企业基层调解组织的建设。选派党员业务骨干深入企业调解委员会开展专业化、规范化运作指导,实现纠纷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目标。敏实集团(淮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成功获评2022年度江苏省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该调解委员会共受理劳动纠纷68件,调解成功54件,调解率达79.4%,充分发挥大企业调解委员会示范引领作用,同步逐渐向中小企业辐射延伸。加强劳动关系先进典型的培育。常态化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先后评选产生“经开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9家,其中2家企业荣获“江苏省优秀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通过典型示范引领,以点促面引导建立规范有序、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良性人力资源生态。深化柔性执法服务理念的引导。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实行“轻犯不罚”“首犯不罚”和“整改到位不罚”的三不罚原则,引导企业钝化矛盾、规范用工。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帮助企业分析成因、制定方案、整改规范,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刚性执法”为“柔性疏导”。通过综合运用指导、提醒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引导46家单位及时自我改正,主动消除、减轻社会危害后果,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2

注重矛盾化解,调解更高效有力。持续加强系统化工作思维,整合相关部门优势资源,凝聚工作合力,积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多方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格局。高效处理群体性劳动维权事件3件,涉及人数157人,涉及金额100.6万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终结率、调解成功率分别达到81%和79%。一方面持续提升部门联动和快速处置能力。出台经开区劳动维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社保、监察、仲裁、就业等共同参与、沟通顺畅、运行高效的联动机制。对突发性、群体性劳动纠纷事件,实行统一调度、协同推进、快速处置,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平台。成立“根治欠薪”工作专班。由人社部门牵头住建、信访、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积极应对欠薪投诉,重拳打击欠薪行为,近年来根治欠薪结案率100%,帮助农民工讨回工资近8000万元。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多方参与和多元化解质效。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全面优化劳动争议解纷资源配置和整合。整合人社、法院、总工会、司法等部门调解职能,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定期会商研讨案件、规范统一调处尺度,建立“调、裁、审”无缝衔接工作机制。联合法院进行诉前调解7次,与总工会、法院联合调解13次,与法院、市台办进行涉台纠纷调解11次。针对重大案件,及早介入,主动化解,构建起以“提前研判、提前预案、提前介入”为核心,集调解、仲裁、审判职能为一体的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新格局。(田崇玉 方慧洁 翟姗姗)


  • 劳动
  • 企业
  • 关系
  • 调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