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黄晓云
嘉 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丁赛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娟
河南农业大学农村党建研究所所长 李振志
进一步下好东西部扶贫协作这盘棋
记者: 日前,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形成大扶贫格局。为什么要如此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
李振志: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 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区域治理“行政碎化”、东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制度不完善等难题。 因此, 现阶段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实施东西部协作扶贫, 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顺利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举措。
记者:当前东西部扶贫协作面临哪些难题?
李娟: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 东西部扶贫协作仍存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具体到劳务协作方面, 主要表现在劳务合作机制不完善、劳务对接成效不佳。
一是贫困劳动力跨省外出务工的意愿不强。二是输入地企业对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存在一定顾虑。三是贫困劳动力外出稳定就业难。一些有组织输出的贫困劳动力, 在企业就业一段时间后, 因为不适应当地气候、饮食、企业管理方式以及考虑到生活成本等因素,大多选择返乡。
加快形成 “三位一体” 大扶贫格局
记者: 《意见》提出,推动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 “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对此,您如何理解?
李振志: 脱贫攻坚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要凝聚全社会力量, 构建区域政策、 行业政策与社会政策于一体的政府、 市场、 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坚持中央统筹专项扶贫, 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和帮扶力度。中央统筹的重点是支持西部的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这是 “贫中之贫、难中之难”, 要集中优势兵力, 统筹协调政策资源和工作力量, 打好专项扶贫攻坚战。 东部发达地区可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与金融支持。要在完善省际结对关系、 实施好 “携手奔小康”行动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 将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 贫困群众倾斜。
推进东部产业向中部、 西部梯度转移,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 东部地区要结合帮扶的西部深度贫困地区实际情况, 支持帮扶对象培育发展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和拓展创新要素集聚的特殊优势,通过多缴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 大力支持西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定点扶贫工作,确保各单位落实扶贫责任, 实现与西部深度贫困地区人才、 资金、 技术、 资源的良性流动,实现产业升级, 进而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
将扶贫同扶志、 扶智相结合, 完善社会扶贫济困的相关激励体制机制。 重视内生动力的培育, 建立健全社会扶贫济困的正向激励体制机制, 将帮扶政策措施与深度贫困地区、 贫困村、 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培育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 研究建立促进东西部帮扶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 确保深度贫困地区、 贫困村、 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体制机制,激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 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
“闽宁模式” 是东西部协作典范
记者:当前,东西部扶贫协作有哪些地区经验可以借鉴?
丁赛: “闽宁模式” 是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型案例。 该模式始于1996年,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为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组长, 贯彻落实党中央东西协作的战略决定, 开创了闽宁合作的崭新模式和科学方法。
“闽宁模式” 成功实现了由政府援助为主,向政府主导、产业协作、 企业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全方位、 宽领域的扶贫协作、共同发展转变。主要做法有:
一是 “园区建设+农民致富+企业盈利”真正实现了共同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建设闽宁产业园,同福建省一起引导福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根据两地的经济发展现状、 对优势产业进行分析确定后, 积极培育产业对接点, 发挥商会、 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通过产业园区中企业的发展, 扩大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规模, 利用产业园区稳定就业周期,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计方式。这就构成园区发展、 企业盈利和农民致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从而打破了 “以粮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 带来了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先进理念,带动了宁夏农村地区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以人为本, 开展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帮扶,转变了宁夏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 提升了其能力。
干部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重要举措。 闽宁扶贫协作的人力资源帮扶已发展到干部交流培训、 劳务输出培训、 实用技术培训、 教育医疗机构结对帮扶、 研究生定向代培等多个领域, 涉及领导干部、 企业管理干部、 教育和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劳务输出人员、 当地农民直至中小学生等多个层面, 形成了举办各种培训班、 讲学班、 进修班, 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和支医、 支教、 扩招、 代培等多种方式的宽领域、 多层次的智力扶贫体系。
三是层层结对, 对口帮扶, 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福建省通过政府主导和各对口市县、 对口部门组织动员社会力量, 帮助宁夏贫困地区建设了闽宁镇、 石狮镇等18个生态移民新村和140个闽宁示范村; 新 (扩) 建学校近300余所, 闽宁100多所学校结为帮扶对子,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及福州东南眼科医院等教育、 医疗力量开展闽宁交流,有力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才状况。
进一步加强劳务精准对接
记者: 怎样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实现贫困人口跨省稳定就业?
李娟:建议贫困地区 (输出地) 与发达地区 (输入地)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对接协调机制, 有效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
第一, 输出地充分发挥基层平台作用,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就业意向调查。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因人因需提供就业服务。 通过举办 “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专项行动, 满足春节前后进城务工人员求职和企业招聘用人需要。
第二,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加强技能培训合作,大力培育特色劳务品牌, 每年组织开展劳务品牌培训项目, 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工种。
第三,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加强工作衔接、信息共享,动态掌握劳务对接人员就业情况。输入地通过对接输出地劳务输出信息系统, 实名管理在输入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并及时为他们免费提供政策咨询、 就业信息、职业介绍、权益维护等公共服务。
第四,输出地和输入地都应加强对已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在工资支付、 权益维护等方面的跟踪服务,完善职业培训、 就业服务、劳动维权 “三位一体” 的工作机制, 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