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新一轮人才竞争正在国内各大城市间拉开。目前,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才倾向于去“新一线”或二线城市就业?
杨宜勇:出现这种人才流动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目前北上广深基于解决“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调整城市功能定位,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数量,疏解产业。一线城市人口的分流为二线城市提供了更多吸引与接收人才的机会。
二是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及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二线城市开始计算投入产出比的“人才账”。虽然引进人才时投入较大,但在几年之后,人才所创造的效益远远大于前期投入,所以各地政府对于人才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
三是各类人才自身观念的变化。当一线城市落户政策收紧,而自身又有稳定工作、生活的需求时,有一部分人便会退而求其次,选择流向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
记者:您如何看政府工作报告对引才用才留才的表述?
杨宜勇:人才资源越充沛,城市才越有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报告还提出,实施重点城市群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绝大多数城市放宽落户限制,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这些措施有助于发挥各级城市集聚人才的“磁吸效应”。
记者: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您认为对于引人用才留人,二线城市还应如何去做?
杨宜勇:地方政府应综合运用区域、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杠杆等推进措施,从政策保障、战略保障、规划保障、项目保障的角度,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优先发展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在二线城市所出台的人才新政中,“给钱给房给户口”常是“标配”。但是抢到人才并留住他们,这并非地方政府只靠大把撒钱就能实现的。优质人才最为看重的其实是机会和平台,而不仅是一处安身立命的居所。二线城市想要留住人才,一定要不断优化社会软环境,给予这些社会的中流砥柱足够的发展空间。
梧桐树栽好,才能吸引凤凰来。要将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二线城市首先需要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吸引更多的知名且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城市;还要实施异质竞争战略,加大重点产业扶持力度,专心做大做强自己的特色产业,逐步缩小与一线城市之间的产业竞争力的差距。
此外,各地政府还需要以大力气和诚意打造清澈的、法制化的营商环境以及便捷的、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所以,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消除人才干事创业的阻碍,减轻群众跑腿办事的负担,并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让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和政策的红利。
记者:对于如何建设人才宜业宜居的城市,您有何建议?
杨宜勇:建设人才宜业宜居之地应走“产城融合”之路,“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协调互动。
如果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之前实践也证明,单一强调产业发展或居住功能会造成“产城割裂”的状态,甚至出现了上班族回家只为睡觉的“睡城”,这不仅不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因此,未来各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前瞻性的定位和规划,注重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有机结合,注重教育、医疗、交通等优质公共资源的配套和均等。唯有如此,居民才会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对于人才而言,“工作居住两相宜”的城市也会更具吸引力。(李浏清 图表 姜伟伟 绘 图表内容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