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县:就业扶贫组合拳精准发力助脱贫

2018.02.13
2017年,高县围绕建设“高兴之县”的定位,发扬“争、抢、拼,追、赶、超”的高县“亮剑”精神,瞄准“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目标,打出一套就业扶贫“12345”组合拳,成功创建1个全国就业扶贫基地,建成1个省级就业扶贫示范村,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7000余人,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4000余人,就业扶贫精准发力、亮点纷呈。

2017年,高县围绕建设“高兴之县”的定位,发扬“争、抢、拼,追、赶、超”的高县“亮剑”精神,瞄准“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目标,打出一套就业扶贫“12345”组合拳,成功创建1个全国就业扶贫基地,建成1个省级就业扶贫示范村,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7000余人,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4000余人,就业扶贫精准发力、亮点纷呈。

真情帮扶,用好1个扶贫“心连网”。高县在全省率先建设“心连网”,打造了精准扶贫的综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立就业民生工程信息平台,通过“心连网”,向4967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宣传“省就业扶贫九条措施”、“五个办法”等就业扶贫政策,全面公开就业扶贫工作举措及动向,畅通贫困户获取就业帮扶的途径,与贫困户形成良好互动。

精准摸底,管好2个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管好“农村贫困家庭劳动者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临港智能终端产业园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以脱贫攻坚“六有”信息管理平台数据为基础,精准识别全县贫困劳动力28262人,准确调查有意向到宜宾临港智能终端产业园就业的贫困劳动力597人信息,对两类信息分别进行系统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服务。

强化引领,建成3级就业扶贫示范村。以落实就业扶贫政策、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培育就业扶贫典型为工作重点开展“就业扶贫示范村”创建工作,建成1个省级就业扶贫示范村、2个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和5个县级就业扶贫示范村,形成了典型示范,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局面,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典型,就业扶贫示范村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

搭建平台,畅通4条就业渠道。一是跨区域劳务合作渠道,圆满完成上海嘉定区人社局到县调研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相关工作,与胜华波集团上海分公司等12家企业达成合作,为该县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奠定基础。二是企业吸纳就近就业渠道,打造企业(专合社)+车间(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大窝镇大屋村通过当地企业解决30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三是开发市内转移就业渠道,完善县乡村三级招工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以宜宾临港智能终端产业招聘为重点,举办48场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帮助近300人在临港产业园企业实现稳定就业。四是农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渠道,开发1128个农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1128名贫困劳动力,每月发放400元岗位补贴,全年增加贫困家庭收入541.44万元。

优化服务,构建5类就业扶贫载体。一是开展就业扶贫产品认定,县内6家企业12个产品被认定为宜宾市第一批就业扶贫产品,高县顶古山粉条作为第一款就业扶贫产品率先上市,提高企业参与就业扶贫积极性。二是创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高县腾耀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全国就业扶贫基地,提供38个就业扶贫岗位,间接带动300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三是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建成峰顶寺茶业等5个就业扶贫车间,引导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四是构建就业扶贫培训基地,以贫困村为重点,在19个乡镇建立50个就业扶贫培训基地,进一步扩大就业培训覆盖面,依托培训基地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7000余人。五是定向培训一批上岗队伍,为600余人提供临港智能终端产业企业岗前培训服务,同时与顶古山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89名贫困劳动力。(高县就业局 蒋梦琳)

 

( 责编:lhj )
  • 就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