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夏县转移就业工作给人最突出的印象。该县在每个行政村设立“劳务联络点”,对全县32.36万名农业人口分类建档,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建立300多家稳定的劳务输出地,组织突击队和服务组帮助务工人员收割下种,针对“劳动者不愿外出”、“想出出不去”、“出去不适应”等难题,分别采取宣传教育、专项服务、定向、定岗、定单式的“三定”培训等具体措施一一化解,特别是发挥本县劳务品牌的作用,引导带动农民工就业创业,构成了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的经典路线图。
夏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富裕农民,减少农民;建设农村,繁荣城镇”的战略要求,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转移就业创业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农村劳动力共有18.6万人,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3.8万人次,常年在外的固定务工人员达6.2万人,年创经济收入7.4亿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8%。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动力。
一是健全责任机制。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定位,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全年综合考核评比范围,建立健全了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一季一报表,半年一小结,全年总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格局。
二是健全基层管理机制。在全县11个乡镇成立“人社保障事务所”,每个行政村设立“劳务联络点”,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劳务输出网络。统一制定工作人员守则、工作程序、工作职责、办事原则等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就业服务机构作用。县、乡、村三级联动,上门入户调查,逐人采集信息,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四大数据库,掌握了全县32.36万名农业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状况和在校学生、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基本情况,年度更新,动态管理,及时与劳务信息进行对接,切实做到“数据集中,服务下延”。
三是健全服务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服务制度,实行跟踪服务,经常与在外打工者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具体状况。在农忙季节,向在外务工人员打电话、发消息、邮慰问信,并组织突击队和服务组,帮助他们收割、下种,真正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破解三大难题,提升转移就业质量。
一抓宣传引导,破解“劳动者不愿外出”的难题。山区县的农民“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的恋家心态强烈,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思想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从正面宣传入手,专题制作《情系民工》、《走出县门天地宽》、《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等系列电视访谈节目,通过打工者的切身感受,教育和带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创业。每晚8点县电视台播放近期招工信息,乡村劳务输出联络员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及时把用工信息送到农户家里,帮助农民寻信息,找工作。同时,注重营造鼓励外出就业的氛围,做到走时有人送,途中有人跟,下车有人接,进厂有人随,遇到问题有人帮,有效解决了有劳动者不愿外出的难题。
二抓网络服务,破解“想出出不去”的难题。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机构开展经常性劳务输出服务,分布全国的30多个劳务输入基地定期提供岗位需求信息,各级公共就业创业报务机构为农民工开设了享受政策的“绿色通道”,农民工可及时享受信息咨询、技术培训、发展策划、人岗对接等免费就业创业服务,“想出出不去”的难题加快化解。
三抓培训提高,破解“出去不适应”的难题。针对农村劳动力普遍缺少就业技能的现状,大力开展以“抓技能培训为重点,抓职业道德教育为要点”的“双抓”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积极举办定向、定岗、定单式的“三定”培训,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库对劳动力资源状况分类,将全县劳动力分为4类,分类进行就业创业培训服务,积极构建城乡一体、上下贯通、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统筹城乡平等就业,实现城乡就业均等化。近两年共培训农民工2.8万人次,“出去不适应”的矛盾不断缓解。
三、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劳务品牌。
在落实政策、做实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地方劳务品牌,夏县“糕点”、“蒸馍”、“电子军”这“三大劳务品牌”在促进转移就业创业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中“夏县电子军”进军东南。突出实用型人才培训,有针对性培养出了一批电子行业技术人员,仅在深圳、苏州等沿海城市做电子行业的技术人员3万余人,目前干得好、留得住的有2万余人,在珠、长三角州叫响了“夏县电子军”劳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