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淮阴区马头镇的万亩稻田碧浪千重,长势喜人。与往年不同的是,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活跃着一支崭新的队伍——他们不是传统的农技专家,也不是村干部,而是由淮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精心培育、认证的“凌桥大米产业员”。这支队伍的诞生,标志着淮阴区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引擎驱动乡村振兴方面,迈出了创新而坚实的一步。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们必须为凌桥大米这个优势产业,量身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推广’的专属人才队伍。”淮阴区人社局就管中心负责人刘中权道出了破题的初衷。经过深入调研,一个全新的职业角色——“凌桥大米产业员”的构想应运而生。
思路既定,重在落实。淮阴区人社局迅速行动,联合农业农村局、马头镇政府及农业龙头企业,面向返乡大学生、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退役军人等群体,遴选出既有乡土情怀又有干事激情的首批学员。
在培育上,摒弃“大水漫灌”,实施“精准滴灌”。培训课程体系极具针对性:既邀请省、市农科院专家讲授绿色生态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产中”技术,也开设品牌策划、电商直播、市场营销等“产后”课程,同时还涵盖合作社运营、财务管理和政策解读,旨在培养全产业链复合型人才。
淮阴区人社局创新创建“凌桥大米产业员”的实践,是“围绕产业抓人才,抓好人才促产业”的生动诠释。这一举措,不仅为凌桥大米的品质提升、品牌塑造和市场开拓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更探索出了一条以特色岗位开发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淮阴区人社局精准施策,以品牌化思维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凌桥大米产业员”劳务品牌,为传统农业注入了崭新活力,这不仅提升了稻米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的专业化水平,更让“产业员”本身成为一张闪亮的地方名片,标志着凌桥大米从“种得好”向“卖得更好”的品牌化升级迈出了关键一步,探索出一条以特色劳务品牌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路径。(顾锦珍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