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内蒙古:精耕人才“引育留用”

2025.11.17

通辽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锚定建设蒙东人才高地目标,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留才、精心用才,通过一个个重磅文件、一项项有力措施、一次次红利释放,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撑。

倾心引才 拓宽渠道广纳贤能

人才是创新活力最足的群体,是强科技、强工业、强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辽市紧紧围绕人才引进“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效果显现”的目标,着眼现代化建设需要,精准绘制引才蓝图,以“政策协同”与“渠道多元”双轮驱动,着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今年以来,全市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797名,其中,教育系统398名、医疗系统75名,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383名,引进人数较2024年增长逾七成,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逐年提高……这是通辽市人才招引交出的年度“成绩单”。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通辽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战略谋划,深入落实“英才兴蒙”工程,在全部承接自治区一至六类高层次人才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七至八类急需紧缺人才划分标准,结合人才需求实际,编制全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建立人才引进专班机制,精准对接绿色农畜产品、铝镍硅新材料、玉米生物、现代中(蒙)医药等全市重点特色产业需求引才。制发《通辽市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分类及认定参考标准》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旗县市区人才引进工作的通知》,市旗联动科学制定引才标准,严格规范引才程序,坚持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一视同仁,确保人才政策公平高效,形成全市上下“一把尺”“一盘棋”的引才格局。

通辽市着力打好“线上+线下”招才引智“组合拳”,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扎根筑巢”。主动出击延揽人才,线上发布《通达辽阔 近悦远来》人才引进宣传片、《通辽市落实“英才兴蒙”工程的实施意见》图解,持续扩大引才政策知晓度;线下前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校园宣讲会等12场次,制发《通辽市人才引进宣传手册》,全方位展示通辽市发展优势、人才政策和创业环境,持续扩大引才覆盖面。

石河子大学博士沈东萍,今年通过人才引进入职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她介绍道:“打动我的,不仅仅是丰厚的安家费和充足的科研启动资金,更是通辽市跨越山海的诚意和务求实效的举措。”

悉心育才 系统培养蓄足力量

“今年全市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与以往不同,是由通辽与赤峰两市共同举办,不但课程内容十分精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两地专家间的交流沟通也愈发顺畅,为我们推广创新更多农业技术带来了新的启发。”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左明湖表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通辽市坚持“造血”与“输血”并重,把人才培育作为人才工作重要抓手,通过构建覆盖全面、衔接有序的人才培育体系,精心培养一批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形成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

聚焦本土人才培育,重点推进通辽赤峰“双子星座”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建设,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2期、107人参训,推动两地教育、科技、卫健、农业等领域专家人才常态化交流合作。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需求,举办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班50余期,累计培训3330余人次,培养本土人才1300余人。加大本土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培养支持力度,开展2025年度本土培养高层次人才自主经费申报工作,为11人拨付支持资金140万元。同时,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全市医疗、教育、科技资源力量,通过选派交流、技术指导、帮带培养等方式,将帮扶工作拓展至各旗县市区,累计选派256名优秀医疗人才、137名优秀教师、525名科技特派员下沉基层服务锻炼,为各行业蓄足人才力量。

聚焦青年人才培养,实施青年行业领军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建立“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围绕农牧林水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生态建设等11个领域,评选30名潜力突出的本土青年人才。健全“项目扶持+资金支持”服务机制,重点扶持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中(蒙)医药等九大重点产业链中具有发展潜力的科研项目,协助对接专家学者、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合作,联系研发机构、辖区企业助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对入选的青年行业领军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重点用于创新研究、学术交流等,并根据科研情况予以滚动支持。

聚焦接续力量储备,坚持产学研用相融相促,发挥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大政校企合作力度,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全市主导产业需求对接,推行“订单式”培养和“双园双师”教育,开展紧缺工种定向培养合作,已建成2个实习实训基地,每年为重点企业输送技能人才3000余名,为建立“供需适配”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真心留才 优化生态宜居宜业

如何让更多人才扎得下根、沉得下心、弯得下腰?这需要给予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和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人才需要系统完备的硬件保障。针对新引进人才的住房需求,通辽市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制定出台《通辽市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政府保障、社会服务、动态管理、免费提供、周转使用”原则,依据人才类别实施分类保障,为四类及以上人才提供80平方米以上公寓,五六类人才提供60—80平方米公寓,七八类人才提供60平方米以下公寓。按照“集中+分散”的原则统筹配置人才公寓,既建设集中式人才公寓小区,实现统一服务管理,也在城区多点布局分散式公寓,方便人才就近就便居住。今年以来,全市已建成人才公寓371套,在建290套,人才公寓总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切实减轻人才住房负担。

人才需要体贴细致的配套服务。通辽市加快构建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落细落实人才优待服务政策,深化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常态化问候问需问策。制定出台《通辽市服务高端人才若干措施》,集成医疗保健、交通出行、文化娱乐等10项专属服务,免费开放本地景区和人才活动中心,推动各类专家人才更好融入当地、开展工作。

人才需要实现价值的创新生态。通辽市积极推进蒙东(通辽)人才科创园建设,依托自治区级园区,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煤电铝、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镍基绿色新材料等6个重点产业人才科创基地,现已建设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8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37家。围绕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市旗两级高质量策划“人才创新创业周”,组织开展3大类19项活动,邀请2位院士、155位知名专家学者及448家机构参与其中,累计举办26场主旨演讲与学术讲座,参与人数突破5000人次,现场签约科技项目8个,总投资额达340万元,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市场供需对接通道,切实营造识才用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精心用才 聚焦产业才尽其用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

今年6月,“博士产业服务团”的专家学者陆续开展入企服务,通过微生物肥料应用技术,帮助通辽市海摩尔生物食品有限公司解决了生物有机肥生产研发中的难题;通过超级芦竹生物质燃料颗粒制备方案,帮助霍林河锦联铝业有限公司电厂突破了降碳减排的瓶颈……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见效,为全市产业高效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为疏通产业转型升级难、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三大堵点,通辽市通过企业点单求助和实地调研摸排,系统梳理96家企事业单位的急难愁盼,聚焦新材料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农牧业及生态环境、中(蒙)医药及大健康等6大重点领域,邀请58名专家学者组建6支“博士产业服务团”,累计解决鸡心果种植技术、采砂厂设备升级、牛肉新产品开发和医疗康复设备研发等问题21项,定制形成“多类型环境下生物菌剂改良土壤对照”“优化膜下滴灌带原料配比提高耐腐蚀性”等9个个性化方案,并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平台支持,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6项,技术合同金额达84万元,推动高层次智力资源直接注入产业链,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

为进一步破解人才“所有”与“所用”的矛盾,在科尔沁区试点开展“事业编企业用”工作,为龙马集团、梅花生物等本地重点企业引进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在保留事业身份、体制内保障的同时,还能享受企业待遇,全身心投入所在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有效解决了企业“引才难”和人才“顾虑多”的双重困境,人才使用效能实现倍增。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开放的通辽,正日益成为人才集聚的洼地;发展的通辽,正日益成为创新创业的高地。各类人才加速汇集、创新活力不断涌动的生动图景正在蒙东大地徐徐展开。

  • 通辽市
  • 创新
  • 全市
  • 服务
  • 培养
辽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锚定建设蒙东人才高地目标,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留才、精心用才,通过一个个重磅文件、一项项有力措施、一次次红利释放,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撑。 倾心引才 拓宽渠道广纳贤能 人才是创新活力最足的群体,是强科技、强工业、强发展的关键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