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你们能亲自到家里来,帮我解决了天大的难题!谢谢你们!” 躺在病床上的黄师傅,用微弱却充满感激的声音,对前来上门服务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的工作人员连声道谢。近日,四川省江油市人社部门启动“绿色通道”,主动上门为一名因工重伤、维权困难的职工办理工伤认定手续,将暖心服务送到了群众家中。
一通电话,牵出特殊困难
据了解,黄师傅是我市某建筑工地的农民工,数月前在工地砌砖时不慎从2米多高的钢管架上坠落,导致全身多处骨折及神经损伤,伤势严重,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然而,在申请工伤认定的过程中,黄师傅及其家属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由于伤情严重,黄师傅无法亲自前往人社部门提交材料、说明情况。更让他们无助的是,用工主体(承包公司)在事故发生后,以各种理由推诿责任,拒不提供劳动合同、考勤记录、现场目击证人等关键证据。家属多次沟通无果,维权之路陷入僵局。“我们不懂政策,也拿不到证据,感觉叫天不应,叫地不灵。”黄师傅的妻子回忆起当时的困境,眼眶泛红。
一次上门,完成调查与关怀
市人社局工伤认定部门在了解到这一特殊情况后,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工伤认定应急服务机制。负责人表示:“工伤认定的核心是事实和证据,但当受伤职工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提供时,我们不能坐等材料上门,必须主动作为,履行调查核实的法定职责。”
随后,由工伤认定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服务小队,直接前往黄师傅的家中。在黄师傅家中,调查变成了一次温暖的对话。工作人员仔细询问了事故发生的详细经过,认真记录了黄师傅的口述,并耐心指导其家属填写了工伤认定申请表。同时,他们向黄师傅及其家人详细解读了《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政策,明确了其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用工主体应承担的义务。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专业而规范,消除了他们心中的疑虑和恐慌。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与休假在家照顾黄师傅的妻子进行了现场沟通,从管理方角度核实了事故情况,确保了调查取证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请您放心,调查取证是我们的责任。对于用工单位不配合的情况,我们将依法启动调查程序,向相关单位调取证据,并向有关人员进行核实。查明事实后,一定会依法依规作出认定结论。”工作人员一番恳切的话语,给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吃了一颗“定心丸”。
一个转变,彰显服务初心
此次上门服务,不仅为黄师傅完成了关键的申请程序,更将人社部门的温暖与担当送到了群众心坎上。工作人员专业、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赢得了黄师傅全家及周边邻居的高度赞誉。“我们开展工作的初衷,就是为了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当职工遇到实际困难时,我们不能固守成规,必须要主动适应和变化。”江油市人社局工伤认定部门负责人表示,“从‘群众跑腿’到‘服务上门’,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我们为民服务的初心。对于行动不便、重病卧床的职工,上门服务将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坚持下去。”
“下一步,江油市人社局将进一步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科学整合部门资源,创新推行‘一体化联动’服务新模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合力,全面提升服务质效。”江油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撰稿:龚博翼
审核:陈奕晖
来源:江油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