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四川遂宁:探索养老服务提质“六好”新路径

2025.10.14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明月镇区域性养老中心,80岁的刘大爷正和几位老友在崭新的凉亭下对弈。“以前自己在家,三餐不规律,生病了也没人知道。现在吃住有人管,生病有人照顾,还有这么多老朋友作伴。"刘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入住区域性养老中心老人的共同心声。

在蓬溪,这场以"县级直管"为核心的养老服务改革,正在“吃好、住好、娱乐好、管好、用好、发展好”的“六好”目标指引下,提升着老人们的幸福感。

体制创新,破局"小散远"困境

曾经,蓬溪县的乡镇敬老院普遍面临“小、散、远”的发展瓶颈。全县养老机构布局分散,资源难以整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敬老院仅能容纳十余名老人,却仍需维持一套完整的管理班子,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服务质量提升困难。

破局的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蓬溪县委将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列为年度重点民生工程,县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乡镇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蓬溪县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明确"县级直管"的改革路径,并将"六好"目标细化为28项具体指标。

“改革最大的难点在于理顺管理体制。”蓬溪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蓬溪县建立了“党委牵头、支部落实、党员示范”的工作机制,成立多部门联合工作专班。在机构整合过程中,全县民政系统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开展政策宣讲120余场次,化解各类矛盾30余起。

通过改革,全县乡镇敬老院的人、财、物管理权统一上划至县民政部门,由新成立的蓬溪县社会福利中心实施专业化管理。同时,明确乡镇政府继续履行属地协助监管、风险排查等职责,构建起"县级统管、乡镇协同、部门保障"的新型管理格局。

"六好"落地,服务提质见真章

清晨6点,明月区域养老中心的厨房已经开始忙碌。厨师们按照统一制定的食谱,为老人们准备营养早餐。“周一早晨是鸡蛋、牛奶、馒头和小菜,周二换成豆浆、油条和蒸蛋......”厨师长一边忙活一边介绍,包括统一食谱制定、食材采购、加工制作等全流程标准化管理。

“不仅要让老人吃得饱,更要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明月区域养老中心负责人表示,县上聘请营养师科学配餐,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老年病制定特殊食谱。同时,建立党政领导陪餐制度,县民政局干部现场听取意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在改善居住环境方面,蓬溪县投入500余万元对全县养老机构进行消防设施全面升级,新增消防池、喷淋系统、火灾报警器等设备。“过去最担心的就是消防安全,现在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一位护理人员坦言。此外,蓬溪县还安排专项资金完成适老化改造,所有区域养老中心实现空调安装全覆盖。

在明月镇中心的活动室里,78岁的李奶奶正在护理员指导下做手工。“上周我们学了插花,这周是做香囊。”李奶奶高兴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各养老中心纷纷开设兴趣小组,组织文体活动,让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温暖答卷,绘就“夕阳红”新画卷

傍晚时分,明月中心的院子里响起欢快的音乐声,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跟着节奏轻轻摇摆,有的在一旁聊天说笑。这种温馨场景,在蓬溪县的各个区域养老中心已成为常态。

数据显示,通过“县级直管”改革,蓬溪县6所公办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使用效率显著提升,现有474张床位集中供养老人418人,入住率达到88.18%,较改革前提高近20个百分点。“‘县级直管’改革不仅显著提升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更体现了蓬溪县委、县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关负责人说。

“以前总觉得去养老院是没办法的选择,现在发现这里才是享福的地方。”刘大爷的一番话,道出了老人们的共同感受。而家属们也纷纷表示:“老人在这里,我们放心。”

夕阳西下,养老中心院子里,老人们陆续回到自己温馨的房间。窗外,晚霞映红了天际。蓬溪县通过“六好”标准的扎实行动,绘就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温暖画卷。

  • 养老
  • 蓬溪县
  • 中心
  • 老人
通过改革,全县乡镇敬老院的人、财、物管理权统一上划至县民政部门,由新成立的蓬溪县社会福利中心实施专业化管理。同时,明确乡镇政府继续履行属地协助监管、风险排查等职责,构建起"县级统管、乡镇协同、部门保障"的新型管理格局。 "六好"落地,服务提质见真章 清晨6点,明月区域养老中心的厨房已经开始忙碌。厨师们按照统一制定的食谱,为老人们准备营养早餐。“周一早晨是鸡蛋、牛奶、馒头和小菜,周二换成豆浆、油条和蒸蛋......”厨师长一边忙活一边介绍,包括统一食谱制定、食材采购、加工制作等全流程标准化管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