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的富屿青年基地,“95后”青年黄锟鹏的网红馒头工坊飘散着诱人的麦香。这里吸引了10余位青年返乡就业,实现馒头月销量超30万个,一年内销售额翻了250倍,更让28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月均增收5000元,助力村集体增收40万元——这是黄岩青年入乡创业大潮中的生动缩影。
2024年以来,该区锚定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目标,以“千万工程”为引领,聚力打造“青耘黄岩,乡聚未来”工作品牌,构建“政策护航—平台搭建—生态培育”三位一体的青年赋能网络。
近一年来,黄岩区累计招引青年大学生和各类人才回乡达10013名,新建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5个,孵化创业项目43个,新增就业岗位1200余个,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50万元。
当青春力量与广袤乡村激情碰撞,黄岩区正解锁人才回归与乡村共富的崭新范式。
筑巢引凤,闲置资源变“青创磁场”
“80后”青年牟森林投身黄岩西甜瓜科创园建设,打造从育种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推广优质西甜瓜种源面积超4万亩,带动瓜农增收4000万元;“90后”青年王赟在上垟乡创业,依托强村公司对接麦歌服装业务,带动村民月均增收2000元……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人才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点燃发展引擎。
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如何将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黄岩区以系统性思维构建青年返乡强磁场。在顶层设计上,精准绘制农业技术攻关、数字经济转化等10类重点人才需求清单,面向全球发布“乡村合伙人招募令”,以“青力乡建”活动为载体,储备青年人才百余位、优质项目36个。
同时,黄岩区统筹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建成“青创联盟”基地及15个入乡实践站点,释放2万平方米创业空间和1000个工位。
在沙埠镇,300平方米闲置用地更新为“埠里咖啡”,通过创新收益共享模式,2024年助力横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劲增近20%。
“村里闲置老屋改造成青创基地,年轻人带着创意回来,老房子也焕发新生机。”横溪村党支部书记徐从宰说。政策与空间的双轮驱动,让沉睡资产转化为涌动创业热潮的“青创磁场”。
政策激励更添“薪火”,黄岩区强化“青才留黄”支持举措,出台《“源·野”青年创新创业园区专项激励政策》,整合市区两级现有青年人才创业、创新及就业政策,结合行业主管部门产业政策,在产业培育、赛事竞技等10方面集成30余项激励举措,为人才和项目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全面激发青年入乡发展动能。
校地联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摄像头、补光灯、光照强度传感器……走进台州某农业科技公司的橘树种植大棚,各类智能设施让人眼花缭乱,仿佛进入现代化植物工厂。
“教授团队带我们种橘子,从‘靠天吃饭’向‘看数据吃饭’转变,实现柑橘品质、价格双提升。”农户陈华中说。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高校智慧正转化为黄岩区乡村发展的核心动能。宁溪镇引入浙江大学田生科教授团队入驻共富工坊,不仅建成2300余亩精品柑橘基地,新增650个就业岗位,更让50余名低收入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依托共富工坊载体,有效衔接人才链与产业链。在运作机制上,黄岩区创新构建“村集体+企业+乡村合伙人”共建模式,集成场地租金减免、硬装补贴等20项优惠措施,吸引青年参与强村公司运营。
校地合作更延伸至人才培育领域。黄岩区联合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等机构,开设文旅融合、农产品营销等12个特色班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2000余人次。“科技副总”“乡村CEO”深入19个乡镇(街道),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等技术指导3000余次,19人入选省级乡村人才培养计划。
服务护航,让青年“留得下干得好”
“扫个码就能匹配家乡岗位,还能了解创业政策,太方便了。”近日,大学刚毕业的陈晨通过“青燕归巢”平台寻找心仪岗位,准备返乡就业。
得益于黄岩区创新打造数智赋能平台“青燕归巢”2.0版,新增就业创业模块,通过“全景画像+精准匹配”实现24小时不打烊服务。平台注册用户已达25.69万,累计服务青年110.84万人次。
技能提升体系同步完善。针对乡村产业需求,黄岩区开设农产品电商运营等实操课程,组织“乡村CEO”深入茭白甲鱼共育等特色产业基地现场教学。
为让青年人才留得下、干得好,黄岩区聚焦人才留用优化服务保障,新增人才联谊活动、医疗体检、子女教育等5项专属服务。
此外,对助推产业增加值提升明显的青年人才,特聘为“文旅专家”“运营专家”“产业专家”,并给予适当奖励。
“接下来,黄岩区将进一步优化青年入乡创业扶持政策,持续改善农村营商环境,打造最优‘青年+乡村’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黄岩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卢素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