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水市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富有天水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各县区电子商务多点开花,争相斗艳。目前,天水市电子商务企业数量超1300多家,电商平台注册店铺9300多个,年交易额达到145亿元,带动就业10万余人。
一、 建体系、强规模,电商数量井喷式壮大
今年以来,天水市电商产业依托地域特色资源禀赋,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新态势。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全市电商规模不断壮大,。麦积区聚力完善电商基础设施,建成区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镇村服务站(点)396个,实现全域覆盖,培育网店1655家、物流企业110余家,形成“区—镇—村”三级物流网络,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秦州区形成以特色农产品与文化旅游产品为主导的电商产业,电商平台达到162家、农产品网销主体突破100户,天水大樱桃、旅游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带动就业超2000人。武山县形成以玉雕、果蔬、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为主体,人力资源、服装制造、家居用品等协同发展的电商产业新格局。
二、 抓培训、育人才,强化电商人才技能提升
天水市实施电商人才“造血工程”,紧紧围绕“实操+转化”,为电商从业者提供精准、高质量的技能培训。市本级举办2025年“创享电商·天水赋能”电商产业创业能力提升训练营,邀请全省电商行业资深专业教授学者教学,通过互动教学、案例分析、实训指导、交流研讨、众创讲堂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培训学员对电商行业新认知。清水县组织电商达人、网红达人、带货主播参加市县“人工智能创业能力提升训练营”“电商行业创业能力提升训练营”等培训4期85人次。麦积区开展移动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等技能培训2万人次,孵化本土电商团队200余个。秦州区深入街道、社区摸底新就业形态方面电商培训需求,开展“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培训。武山县通过“专业教学+现场演练+个性答疑”的模式,围绕 AI 技术辅助文案策划、直播运营策略和供应链管理等核心领域,开展“一对一”定制化指导。
三、 树品牌、创特色,多渠道释放就业潜能
聚焦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打造天水区域公共品牌。麦积区推动“花牛苹果”网销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化升级,通过“田间行甘味产销季”展销、网红直播带货等活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矩阵。秦安县搭建林果产业“挑大梁”网络平台,让“秦安苹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三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县域电商销售的绝对主角。甘谷县以“大漠行”“雅路人”等麻鞋品牌为引领,继承发展非遗技艺,通过电商渠道发展“炕头经济”。张家川县羊阿洋酸辣粉、万福香醋、海掌柜八宝茶等优质农特产品借助电商平台,成功打开外地市场。清水县发掘轩辕文化底蕴,塑造县域公共品牌“初祖农耕”1个,组织线上线下2场品牌推荐活动,扩大了清水特产的宣传面和知晓率,有效破解农特产品处在深闺无人问的局面。
四、 广覆盖、聚细流,创新驱动促进家门口就业
天水市积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破解“小而散”的困局,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将电商业务实现全域覆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炕头经济”。张家川县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村级快递物流站点建设示范项目,实施农特产品快递邮费补贴,打造县特色区域公共品牌,刘堡、恭门、马鹿、胡川四镇打造乡镇级电商直播基地。甘谷县企业将麻鞋制作工序进行分解,鞋底编织、鞋面钩织等工序下放至乡村一线的就业帮扶车间,农村在家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居家生产,实现“务农、顾家、增收”三不误,培训农村妇女3000余人,直接带动500多名妇女就业,人均月增收2300元左右。秦安县王尹镇依托传统草编技艺,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淘宝、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统一接单、分散生产,销售草编收纳筐、装饰品,让200余名留守妇女和老人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人均月增收超1500元,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