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植保无人机在玉米地上空划出弧线。27岁的石鹏程手持智能终端,监控着田块数据。这位西湖镇黄泥社区的“新农人”,曾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经理。他的蜕变,得益于江津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简称“乡创学院”)的赋能。
创业之初,缺地缺技术是石鹏程的难题。乡创学院筹建“创业项目库”时,乡村人才服务专员主动上门摸排,石鹏程立即反映了困难。西湖镇人才服务站迅速上报,经专家研判,其项目被纳入重点扶持库。
针对用地困境,服务专员详细解读高标准农田政策,协调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石鹏程匹配了整治后的撂荒地。技术方面,区农业首席专家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粮经套作”立体种植方案:“水稻+油菜”轮作盘活土地闲置期;“玉米+菊花”套种实现高矮搭配、空间高效利用。
“多亏这政策与技术的‘组合拳’,曾经的撂荒地亩均增收600元,让我们尝到了甜头。”石鹏程兴奋地说。
乡创学院还组织石鹏程等“新农人”赴吴滩镇新灵村等地交流学习,实地观摩无人机作业、农机展示。
“以前全靠自己摸索巡田,现在培训多了,还能和前辈交流高科技。”石鹏程感慨,“人工巡田3天的活,无人机1小时就搞定。”
运用学到的无人机测绘技术,石鹏程快速获取地形地貌数据,精准发现土壤侵蚀等问题,为科学规划土地提供了依据。
针对农产品销售痛点,服务专员在院坝会上捕捉到合作社脱贫户反映的“渠道不畅、价格低”问题,及时反馈至学院。学院结合经验,提出发展电商与产地直销方案。
适逢重庆某餐饮公司咨询农产品采购,学院迅速联动西湖镇商会电商分会与企业对接,促成双方以股份合作形式成立“骆来有俚”扶贫直销超市。学院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座谈会、院坝会等形式,帮助石鹏程等“新农人”及脱贫户与超市建立产销对接。
如今,当地富硒特色农产品通过超市直达两江新区等地货架,凭借优良品质赢得市场口碑,有效提升了农民收入。
目前,乡创学院构建的“技术—生产—经营—销售”四端融通培养体系成效显著,“人才引领、大户示范、老农耕种、集体托底”的种植矩阵,正让昔日撂荒地变身“希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