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蒙古通辽市深入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强化产业扩岗、转移就业、留才引智、创业带动等专项行动,不断优化就业公共服务等措施,全力促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
截至5月末,通辽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663人,完成年度任务13500人的56.76%,农牧民转移就业保持在43万人以上。
服务到位 构建“三专服务”格局
“过去享受优惠政策,可能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人社专员主动送政策上门,急需招工时还可以联系就业部门对接街道乡镇、高职院校开专场招聘,让我们企业感觉到实实在在的便捷服务。”内蒙古龙马重工集团(通辽)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徐瀛表示。今年年初,龙马重工面临一线工人短缺问题,严重影响节后复工复产。人社部门获悉后,在“西拉木伦年货节”活动现场为龙马集团举办专场招聘会,一次性解决企业用工1200多人。 “新政策刚出来,我们正研究如何申请,就接到了人社部门通知,补贴资金已经打到公司账上了。”内蒙古蒙牛乳业科尔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春春高兴地说。这是通辽市人社部门推行“政策找企”服务,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通辽市先后印发了《通辽市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通辽市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助力企业用工。
同时,通辽市挖掘重点项目吸纳就业潜力,积极将企业用工需求和吸纳就业情况数据信息归集推送人社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持续强化“建立专班、设立专人、开通专线”三专服务模式,摸排用工和培训需求,梳理形成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广泛发布推送。
截至5月底,全市减征失业保险费1.02亿元;发放技能提升补贴261.05万元,助力企业职工提升技能等级1525人;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44.85万元,惠及企业44家。
“两化”同频 促进就近转移就业
“前几年我们家自己种玉米,一亩地最多收1200块钱。现在推广社会化服务后,我把玉米地都托管到合作社种了,既能保证原来的收入,还能腾出时间来再打一份工,收入一下子就增加了。”库伦旗六家子镇吉利洼村村民曹显贺说。 在库伦旗六家子镇吉利洼村,当地还规模化种植草莓椒1500余亩,2024年当地农牧民采摘草莓椒劳务收入达120余万元。近期还将引进蔬菜烘干工厂,助力农牧民就近就地就业。
近年来,通辽市不断推行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化”同向发力,推动种植养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同时,通辽市鼓励镇村组建农民工施工队,组织农牧民参加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北”工程建设等以工代赈项目,全市农牧民参加以工代赈20700余人,取得劳动报酬1.5亿元。
此外,通过广泛开展劳务协作,通辽市与浙江宁波、吉林长春、辽宁沈阳等23个区外地区、6个区内盟市签订战略劳务协议。同时,深入实施劳务品牌培树行动,全市市级劳务品牌已达到39个,覆盖家政服务、现代农牧业、绿色能源等领域,有效带动种植养殖、加工、研发、销售、旅游观光等环节就业10.95万余人。
双轮驱动 共同构建大就业格局
“今年找工作明显感觉方便多了,接二连三的招聘活动就没停过。既有网上招聘,又有现场招聘,而且本地企业居多,我就是在奈曼旗站的巡回招聘会现场找到的工作。”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正坤保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职工任帅伟说。
通辽市积极推动就业服务下沉基层,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县级零工市场全覆盖、构建了“1+9”零工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23个,充分发挥线上平台作用,让企业和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便捷获取政策信息和供需对接服务。截至5月底,全市已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92场,服务用人单位2402家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8.4万个次,初步统计达成就业意向1.4万人次。
同时,通辽市作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面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建立创业培训师资库,开设“理论+实操”融合课程,提高创业成功率。
“我们举办了2025年通辽市创业先锋训练营暨‘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活动,打造认定创业指导大师工作室2家,加强了创业政策宣传,确保各类创业补贴、优惠减免等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擦亮了‘创业科尔沁’区域创业指导品牌。”通辽市就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5月底,通辽市开展创业培训855人,完成自治区年度任务57%。加大金融助企稳岗扩岗力度,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911万元,发放企业稳岗扩岗专项贷款5587万元,带动就业710余人。全市创业园区孵化基地达到27家,创业项目库在库项目1123个。建设3D创业项目云展厅,常态化展示400个以上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