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新实践,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坚持改革破题、协商为本、试点先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联系企业、职工优势,以服装商会为试点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探索建立行业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新模式,入选济宁市人社系统改革创新“揭榜挂帅”试点。
一、 深入推进“多维协商”,夯实创建基础。一是联合“部门协商”,探索“6+3”运行新模式。人社、工会、工商联、属地街道、服装商会等部门成立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站,探索建立“6+3”机制,即集体协商、常态对接、日常受理、季度宣传、例会研讨、总结考评6项机制,预防调解、风险防控、民主管理3个重点管理事项,形成了情况会商、工作联动、要情沟通的协调劳动关系工作新格局。二是开展“专人协商”,畅通协调“联络网”。以服装商会协调劳动关系服务站为枢纽,商会覆盖的各服装企业为联络点,构建协调劳动关系“联络网”,各服装企业至少专门确定1名劳动关系联系人,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打造线上协商议事平台,实现动态协商对接,促进协调工作提质增效。三是推行“集体协商”,搭建职企“连心桥”。邀请工会集体协商指导员就集体协商业务流程、合同范本等到企业进行一线讲解,营造集体协商浓厚氛围。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提升标准”原则,以济宁华城百灵服饰有限公司为试点开展集体协商现场观摩,推动集体协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目前,汶上县服装商会覆盖的46家企业已全部开展集体协商,14家头部企业定期开展行业集体协商,签订行业集体合同,不断完善职工劳动保障措施。
二、 打造协调“精兵强将”,提升实战本领。一是“以干代训”夯实“协调内功”。常态化开展“以干代训”活动,分批次、分层次选派协调人员到服装商会、属地街道以及县直有关部门学习锻炼,切身经办劳动关系纠纷案件及有关和谐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基层劳动关系协调能力水平。二是“比武练兵”烘托“协调氛围”。面向服装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等劳动关系从业人员,开展“速测+培训”等能力提升活动5期。启动纺织服装行业技能竞赛、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评选活动13次,评选技术能手、金牌协调员20名,营造了协调能力“比学赶超”浓厚氛围。三是“结对帮扶”提升“协调效率”。制定服务站成员与服装企业“一对一”结对帮扶计划,帮助企业分析劳动关系形势、普及促进劳动关系优惠政策、量身定制劳动关系协调体系,推动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目前已完成28家企业结对任务,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意识明显提升。
三、 融合执法“三方职能”,守好和谐底线。一是“两步调解”实现纠纷“圈内办”。人社、工会、法院、司法等8部门出台劳动纠纷问题联合处置方案、联合创建服装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意见,探索实施“两步调解法”,按照先“企业自调,商会协助”再“商会内调,属地或主管部门协助”的顺序调解化解纠纷问题,已成功化解劳动纠纷问题35例,确保简单问题不出企业,一般问题不出商会。二是“劳动监察”及时精准“查隐患”。建立源头防范机制,发挥人社部门劳动监察职能,常态化开展服装劳动用工情况突击检查,及时发现在合同履行、工资发放、休息休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隐患,并记入台账限期销号,实现了问题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三是“法律援助”专业服务“暖人心”。将工会法律监督、司法法律援助有效融入服装行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委派法律专家到服装商会协调劳动关系服务站现场办公,提供专业化法律指导。到企业一线开展劳动用工规章制度审查和普法宣传,指导劳动纠纷庭前调解,为保障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提供全过程法律援助。
四、 巩固政策“宣传阵地”,推动比学赶超。一是季度宣传“定主线”。每季度次月开展协调劳动关系政策“宣传周”活动,由协调劳动关系服务站主办、部门单位协办,通过发放政策宣传活页、进企设立宣传站、走访一线职工等方式发动企业、职工广泛参与。目前,开展“人社政策助和谐”“工会服务进企业”“协商调解能力提升”等活动20余次,吸引50余家服装企业,2万余名职工参与。二是信息专报“传经验”。创建协调劳动关系信息专报机制,定期梳理总结协调劳动关系优秀案例、企业文化,择优在信息专报刊发,发送至协调劳动关系部门单位、服装企业,并开展学习交流。目前信息专报已印发10期。三是线上宣传“强补充”。借助服装商会公众号开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专栏,开设工作动态、学法懂法、心理服务、和谐掠影等板块,常态化发布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动态,并在各服装企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转发。(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