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他们打造社区“创业苗圃” 让居民“安居”更“乐居”

2022.05.17

几天前,社区居民孙女士在“巧手梦工坊”忙着制作新娘头饰,下午接孩子放学后又可到“创业苗圃”摆摊,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

“社区的帮助真是及时雨。”孙女士说,她可以顾家、工作两不误,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这样的暖心之举,在重庆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并不鲜见。近年来,社区党委针对问题实际,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服务社区居民,有效促进了社区和谐,让居民“安居”更“乐居”。

多渠道促就业解燃眉之急

九龙坡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是大型公租房社区,常住居民1.9万户、5.1万人。

“99%以上不是辖区户籍人口。”社区党委书记杨娅玲说,外来人口多、困难群体多、居民就业难、治理难度大,曾是困扰社区党委的几大难题。

难题该怎么破?

基层战斗堡垒是一线的“攻坚者”。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1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63名。

要让外来人口安居,就要解就业这个燃眉之急。

早在2016年,社区党委抓住这“关键一环”,筹资200万元打造全市首个“就业超市”,针对居民进行服务接待、创业咨询、面试招聘,对接招工企业和居民求职者需求。

经过数年的探索,社区建立起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打造“线上自选”和“线下招聘”两大就业服务超市,举办“每周一聘”和“每月赶集日”专场招聘会,近3年累计举办技能培训210场次。

同时,社区引进8个手工项目设立“巧手梦工坊”,多方争取设立“创业苗圃”摊位411个、“创业市场”门市37个1000平方米。

和孙女士一样,杨女士和丈夫去年从老家忠县来到主城打工,因为缺技能又要带孩子不好找工作,最后在“巧手梦工坊”做起服饰加工。在“巧手梦工坊”,这样的女工共有1000多名,开发的弹性“妈妈岗”有效解决了周边进城务工宝妈的就业难题。

在社区打造的1000平方米自主创业一条街里,有日杂百货、蔬菜水果、副食品等门市37个和411个摊位的“创业苗圃”。

在创业苗圃里面,社区以零租金的方式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解决了门面费用高的难题,降低了创业风险。社区居民周勇在华福大道租赁了50平方米的门经营手机配件,在“创业苗圃”中圆了创业梦,实现“家门口”创业。

这些都是社区服务居民的暖心之举。据统计,在社区党委的努力下,共帮助4000余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120余人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全天候”“零距离”了解诉求

民安华福社区党委的暖心之举远不止于此,他们始终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并在化解“急难愁盼”中将为民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民安华福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网合一、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工作模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群众办实事。

“把党组织工作‘触角’延伸到网格,将公租房社区划分为5个组团16个网格。”杨娅玲说,社区建立起“社区党委—组团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四级治理体系,“全天候”“零距离”了解群众诉求、化解群众急难。

同时,以680多名社区干部、骨干党员、驻区单位职工、热心群众等为主体,组建“五色”志愿服务队,把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资源聚到网格一线、送入千家万户。

社区党员王波在调解一起矛盾时,与当事方王婆婆结识。因王婆婆是独居且缺乏交流,王波主动结对,数年如一日到王婆婆家“打卡”,买菜做饭、换洗衣物、聊天谈心,直至老人去世。

王波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这里有一大批这样的党员志愿者,不仅帮助困难居民落实政策,还照顾着居民生活。

“对困难群众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杨娅玲说,社区以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惠民生暖民心政策,精准落实临时困难救助、城乡低保、残疾人补助等政策,党员干部对群众遭遇重大变故、罹患重大疾病等“必问必访”,筹资设立“曙光爱心互助基金”,积极对接区、镇红十字会,稻草援助等基金,妥善解决近1000名最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这里住久了,真的找到了家的温暖,只要有事,社区随时随地都有人来回应我们的需求。”家住民安华福公租房的李翠萍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记者 郭发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