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阳光沐浴着美丽的中峰镇“爱地球”主题科普蜂园,一群身着五彩蜂衣的小朋友,围着彩色智慧蜂箱,专注的目光聚焦在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手持的蜜蜂蜂脾上,一边小心观察蜜脾上满满的蜂群,一边竖耳倾听,小脸蛋上全是新奇、疑问、豁然开朗的表情包。
这个阳光大男孩神采飞扬、绘声绘色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讲述着小小中华蜜蜂的演变过程、生存环境、采粉劳作、专心酿蜜的科普知识。掌声、笑声,还有蜜蜂嗡嗡声,荡漾在中峰镇蜜蜂科普基地所在的大山谷中。
这个大男孩就是怀揣甜蜜梦想的綦江区中峰镇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带头人——霍波。
脱下戎装在藏区开启创业梦
2007年,霍波穿上军装,一身热血来到雪域高原-西藏拉萨,成为一名光荣的戍边战士。
5年的军旅生涯,让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小男孩,历经磨练,成长为一名意志坚韧、胸有格局的钢铁战士。服役期间,其所在部队在完成重大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荣立“集体一等功”。优秀的部队培养了优秀的战士,也让霍波这个兵哥哥与雪域高原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2013年,脱下戎装准备退伍返乡的霍波,发现自己与同呼吸共命运5个年头的雪域高原已经难舍难分,他的很多战友在西藏昌都,当他得知昌都是自己的家乡——重庆的对口援藏地后,总觉得似乎有一种力量时刻吸引着他。他曾多次有意无意地随战友到昌都小住,跟当地藏民接触交流甚是愉快。
眼见着许多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跨出雪山去看看外面精彩世界的藏族同胞,霍波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而此时的昌都地区发展春风劲吹,不断涌入昌都的商业气息让霍波心潮澎湃。他希望为自己的军旅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为深深眷念的藏区留下一点痕迹,开启一段全新的创业梦。
半年内,他9次奔走于高原和内地之间,一路上认真地跟当地藏民交流,了解他们的民族习俗、生活需求;到昌都考察市场,寻找合适场地和商机。
一天,饥肠辘辘的霍波,想买一点东西填饱肚子再前往下一站。令他惊奇的是,走遍昌都城里的大街小巷,竟然没有找到一家像样的烘焙蛋糕店。失望之余,一个激灵几乎抖落了他多日的奔波劳顿,他兴奋起来:踏破铁鞋无觅处,也许这就是我要寻找的商机!由此,引燃了他的第一个“甜蜜梦”。
接下来,霍波和昌都当地的一个战友一拍即合,准备在昌都创建一个具有臧家特色的高品质烘焙糕点店。
说干就干!经过短暂商量,霍波开始了他的拜师学艺之旅。那一段时间,他走访了上百家烘焙店铺,蹲点观察不同年龄段顾客的甜品喜好,向甜点大师请教,私下用心研究如何把藏家荞麦、酥油茶等特色食材与内地烘焙糕点融合,创新出一系列藏家同胞喜欢的美食甜点。一年间,他驱车往返川藏线8万多公里,用双脚丈量着川、渝、藏三地烘焙糕点相关生产链涉及的各类市场。
2014年初,他和昌都战友合伙的“嗯哪么么烘焙坊”正式开业。看着络绎不绝的藏区男女老少惊奇的眼光、满足的唇齿、甜甜的笑容和频频回头的身影,霍波心里是乐开了花。
但由于两人都没有创业经验,加上主要食材需从内地采购成本高等诸多原因,在昌都坚持了三年的“嗯哪么么烘焙坊”最终黯然退场。
兵哥哥变身成养蜂人
首次创业的失败,让霍波开始认真思考未来。因为没有经验而盲目创业的惨痛教训,让他深深意识到:创业必须从根基做起,得从头再来。他要重整旗鼓,重新规划未来。
在一次与老家父母亲的电话联系中,他们聊到了家乡中峰的变化,聊到了政策的优越,也聊到了盼子回乡的期待……听着听着,霍波感受到家乡的召唤。“也许我该回家了。”他喃喃自语,自己一直在外读书、当兵、创业,都没回家好好陪陪年逾花甲的父母,也许家乡的广阔天地才是自己的人生舞台。
于是,霍波回到家乡。当时,正值綦江区中峰镇政府发布消息,公开招聘一个岗位。霍波以归零心态坦然报名,接受考核。结果,霍波以他的军人本色和脚踏实地的沉稳,在一大群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峰镇政府的一份子。这一次,他决心从零学起,等时机成熟再圆创业梦。
工作中,霍波勤勤恳恳,竭力为家乡父老做实事。中峰镇龙山村地处大山脚下,当地村民祖祖辈辈一直就有“靠山吃山”的养蜂习俗,蜂蜜的口碑也相传甚远,历来就供不应求。
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当地山型地貌,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在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把当地的中蜂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引导村民脱贫致富。区农委在区域规划中也将中峰列为养蜂产业园。在一系列机制的良性循环中,又因为 “中峰” 与 “中蜂” 属蜜源同音,中峰镇开始打造以“甜蜜中峰”为品牌的蜂旅融合,弘扬蜜蜂精神,传播蜜蜂文化。
霍波很幸运,他是在“甜蜜中峰”的背景下成为了“中峰人”。慢慢地,他了解到养蜂是一个看似粗狂实质细致的精细活儿,很多环节需要在晚上操作,到了转场采花蜜的季节很多时候要忙到凌晨或者通宵到天亮,因此当地人戏称养蜂业为“老年行业”,因为特别辛苦,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干这个又苦又寂寞的行业。
霍波没有退缩,为了更好适应工作,他除了干好镇上交代的日常工作以外,他几乎天天在养蜂人家中穿梭,当地的老蜂农、土专家、业界的真专家,都成了他的老师。
不放过任何机会,霍波通过单位派遣、个人主动联系、网络搜索等方式,先后到过云南农业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拜访学习,参加广西梧州蜂业博览会,与蜂业界大咖座谈探讨蜂产业未来的发展,拜访重庆市内各个蜂场……
日复一日,霍波的养蜂技能也日臻成熟,他在养蜂行业里的专业定位也日渐清晰。
拜师成名蜂学专家
人生的又一次际遇,为霍波的创业梦想插上了翅膀。2020年,中峰镇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在市农委的安排下,云南农业大学的蜂学专家匡海鸥一行作为蜂产业“科技特派员”来到中峰镇,为“甜蜜中峰”赋能。
匡海鸥是中国养蜂学会常务理事,曾连续20年扎根西部农村和藏区,从事中华蜜蜂的活框养殖技术推广,培育出中国最高品质的蜂蜜---哈达谷百花蜜,出版专业著作10余本,海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拥有发明专利50余项,获奖无数。
面对这样的养蜂专家,霍波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匡海鸥专家请教。平日里储存在大脑中的诸多疑惑,在与匡海鸥专家的闲聊中得到轻松化解,短短几小时的交流,让霍波胜读十年书如醍醐灌顶。这一次,他真正感受到了养蜂领域的博大精深。
此后,霍波重点关注匡海鸥专家,当他得知,匡海鸥专家已在全国养蜂行业中收了4个徒弟,主要分布在云南藏区、香格里拉、怒江等一带的消息时,他立志想成为匡海鸥专家的第五个弟子,但一直没有机会表达自己意愿。几个月的过去了,霍波想拜师的念头越发强烈。终于,在匡海鸥专家第二次来到中峰镇的时候,霍波逮住机会,大胆地说出了拜师的愿望。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匡海鸥在深思熟虑后,终于让霍波如愿以偿。“我是看中了你对这份甜蜜事业的用心,才收下你这个徒弟。”霍波非常激动。他成了匡海鸥专家的关门弟子,也是汉族中唯一的弟子。
霍波十分珍惜机会,更加潜心专研养蜂知识。匡海鸥也满心喜欢这个勤奋好学的小伙子,无私地将他积累多年的养蜂技术、养蜂新模式新理念等传授给霍波。
2021年,中国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一带一路”蜜蜂教学板块对外授课,匡海鸥是授课老师,这次,霍波也受邀随同师父一起参加了“一带一路“援外培训“中华蜜蜂产业”的直播教学,传播中华蜜蜂和中蜂蜂蜜的故事,让全球养蜂人了解东方养蜂技术、中国养蜂文化。
甜蜜事业扬帆起航
拜师后的霍波如虎添翼,他意识到,传统的养蜂只能实现人们对蜂蜜味觉上的体验,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它社会价值的期待,他决定在蜜蜂文化上作文章,在蜜蜂生态上下功夫,让蜜蜂文化走进校园、走向社会。他希望自己在智慧蜂产业上有所作为,开发新型材料智慧蜂箱,建立智慧蜂场,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传统养殖的蜜蜂产业也跟上现代农业的步伐。
建设蜂场、创建团队、更新知识,拜访蜂业基地,霍波结合自己的勤学苦研,大胆提出在中峰镇打造中蜂产业的数字化生态链,以“成熟蜜”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智慧养蜂解决方案、蜜蜂授粉生态农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特色成熟蜜及相关文创产品销售、蜂文化及科普教育服务为主的五大系列产品,打响“甜蜜中峰”声誉。
从开始对养蜂一窍不通,到承接一个蜂园100群蜜蜂的传统养殖,再到眼下承接10个蜂园900余群蜜蜂,霍波的蜂场已带动20户脱贫户持续就业,间接带动100余人创业就业。
一路走来,有苦有乐,但霍波对甜蜜事业更加充满信心,他把自己的蜂场作为实验基地、教学基地,带动身边的“养蜂人”向现代生态农业迈步前行。(唐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