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尤登云:富源“创业达人”返乡开辟新天地

2021.09.15

近日,一条“一份来自多乐原的爱”的短视频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被群众纷纷转发,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点赞。

视频讲述了云南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尤登云,在得知富源县胜境中学三名学子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后便积极联系学校,决定为每位学子捐资2万元,助力他们梦想远行。

出生在富源县后所镇一个贫穷山村的尤登云,家中有6兄妹,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从小便帮助父母干活、照顾弟弟妹妹,父母虽然都是普通农民,但对于尤登云的教育培养一点也没放松,即使再苦再穷也要让他们上学。从小就自立自强的尤登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师范学校,成了村里第一批走出去的佼佼者。

1985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尤登云被分配到后所中学,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之后的15年间,从老师到乡镇干部,尤登云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并于2000年放弃了“铁饭碗”,选择了自主创业。刚“下海”的尤登云做起了煤炭分销运输,一段时间下来,不仅没挣钱还亏了一些钱,看着本地煤炭市场不景气,他就到广东等地找销路、市场,逐渐盘活了路子。到2002年,尤登云挣到了下海经商后的第一桶金。

有了资金积累,尤登云在之后的10年间开办煤矿,到2012年从煤矿生意中退出来时,他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商。

闲下来的尤登云一家人长期居住在北京,生活殷实。家人和身边朋友都劝他不要再折腾,安心过日子,但他心中始终想着,有了资金还是要为家乡发展作些贡献。凭着建设家乡的信念坚持,他用了3年多的时间,跑了很多省市,考察适宜在家乡发展的项目,但一直也没找到。

2015年,在一次回家探亲时,当听到有人说:“县内没有景区,要旅游也只能走出去。”就是这样的一句话,让他坚定了回到家乡搞旅游景区的想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选址后,他决定在距离县城十多公里的海坪社区,依托天然溶洞景观开发建设旅游景区。

2016年,在南博会上,尤登云与富源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旅游开发合作协议,分两期建设、计划总投资约22亿元的多乐原风景区,于当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12月,总投资约5亿元的一期景点建设完工并正式接待游客。2020年8月,多乐原风景区正式晋升为国家4A级风景区。

运行几年下来,虽然景区的营收仅有数千万元,与几亿元的投入还相差甚远,但在景区的带动下,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数百个就业岗位,当地农户通过租地、务工,收入稳步提高。大批量的游客到来,也让景区周边村民通过开农家乐、卖土特产拓宽了增收渠道。

“把那么多钱投到大山里,不仅短期内没有效益,还要操心劳累,值得吗?”在建设景区的几年间,有很多人都问过尤登云同样的问题。

尤登云总是笑着回答:“回来创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得盆满钵满,而是为了家乡建得更好,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为了让景区景点更加丰富多元,在依托溶洞打造景区的同时,2021年景区围绕当地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新建了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馆、乡愁记忆馆、云上乡愁书院。在红军长征过云南纪念馆展柜中,军旗、军号、军服、草鞋、蓑衣、马灯、土碗等红色文物让游客追忆那段荡气回肠的峥嵘岁月。在乡愁记忆馆中,陈列着煤油灯、算盘、杆秤、搪瓷盆碗、接线机、上海钟表、唱片机、收音机、风琴、连环画、手摇电影放映机、黑白电视机、“大哥大”等老物件,让游客们回想起那个年代这些物件的特有魅力。在云上乡愁书院,高墙上的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着苗族民间歌舞、水族民间歌舞、彝族“耍马舞”、彝族芦笙舞、“洞经音乐”、水族狮子灯、水族吞口、水族语言、彝族刺绣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让游客们对当地民俗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景点丰富的多乐原,不仅让游客们流连忘返,2019年2月,新版《天龙八部》剧组入驻景区拍摄,景区景点被搬上荧幕,让更多人所熟知。看着景区一天天步入正轨,尤登云心里说不出地高兴。

心系家乡的尤登云,除了在事业发展上想着家乡,在公益事业上,他也同样上心。在得知老家后所镇杨家坟村建学校时,他主动拿出20万元捐助。脱贫攻坚期间,也是景区建设期间,他帮助贫困劳力在景区就业,赚取务工收入,帮助贫困户脱贫。

作为最早从村里走出来的学子,他始终不忘对贫困学子的帮助,在他经商的二十多年间,已累计拿出1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19年,正是景区景点扩建周转困难的时候,尤登云得知县里成立教育基金会,便主动找到有关部门,送上5万元现金,支持全县教育事业发展。

今年已经54岁的尤登云,当有人问他什么时候退休时,他总说:“事业还没干成,二期工程还没有着落,不能退休。”(郭燚 黄志艳 文/图 富源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 登云
  • 景区
  • 家乡
  • 建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