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想离开农村,如今却回到了农村,继续种菜当农民。”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块蔬菜基地里,一排排绿油油的蔬菜大小匀称、长势喜人,董事长朱红青看着即将上市的蔬菜风趣地说。
高中毕业后,朱红青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他抬过石头、砌过挡墙,开过服装店、百货店、餐饮店,搞过客货运输,2012年2月,他辞职回家,开启了创业生涯。
“刚开始时,不懂管理、不懂技术,种什么亏什么,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亏损了800万元。”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朱红青“破釜沉舟”,卖掉家中仅有的一套商住楼,从外地引进种植黄白菜、生菜、油麦菜、上海青、芥菜等品种的叶菜,填补了滇西市场空白,公司开始逐年发展起来。
为了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泰兴公司每年投入科研的经费均不低于400万元。一方面聘请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建立专家工作站,并依托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提高种植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地的人才、设施优势,创建创业园、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等,为家乡培养高原特色蔬菜种植适用人才,走出了一条“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独特路子。
大波那村委会张厂村村民刘丽芝已在泰兴公司工作了9个年头,今年是她当“创业主”的第3年,她管理的种植园区已从最初的55亩增加到了100多亩,年收入达20万元。像刘丽芝这样的中年妇女“创业主”,泰兴公司已经有15人。她们都是公司培养的技术骨干,承包公司一定数量的园区,农资、种苗、技术、销售都由公司负责,她们只需要懂管理、会统筹,带领工人完成整个生产流程,年收入都不低于10万元。
毕业于保山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姚巧敏在公司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她的丈夫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公司做运输工作,像她这样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和双职工家庭,在公司里有很多。2020年,创业园区入驻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及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12人,实现劳务收入2800多万元。
如今,泰兴公司的3个基地总面积达4100多亩,年生产蔬菜3万多吨,产品销售到10多个省份,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